●記者 劉書田 通訊員 徐健朝 董思勤 張綺敏 方景和
4月12日晚,來自清華師生的“開放”之聲在新清華學堂回響?!按髮W?開放”論壇正式拉開了清華110周年校慶“大學系列論壇”的帷幕,。論壇面向全球同步直播,全方位展示開放辦學的斐然成果,。
從1911到2021,,清華一直以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服務國家和世界。世界也在進一步感受清華溫度,。如今,,有300多名外籍專家長期在學校工作生活,他們既是清華大學開放辦學的貢獻者,,也是見證者,。國際學者與學生也成為清華園行走的風景線。六位清華師生來到論壇現(xiàn)場娓娓道來對學校開放辦學的思考和體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更開放的清華國際化畫卷,。讓我們重溫論壇現(xiàn)場演講,聽聽他們與清華園的故事,。
酈金梁:一株水杉與清華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的歷程

水杉是中國特有樹種,,寓意著源自中國,發(fā)展到世界,?;仡櫱迦A開放辦學的歷程,不得不提一株跨越大洋彼岸茁壯成長的水杉樹苗。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專程看望清華大學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工作人員,,贈送了這棵水杉苗。作為中國高校在美國開設的第一個教學科研創(chuàng)新基地,,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已經(jīng)畢業(yè)了三屆,。他們在世界多地工作發(fā)展,如水株樹苗一樣茁壯成長,。
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的成立與發(fā)展只是清華國際化辦學的一個縮影,。清華大學國際處處長酈金梁教授在演講中說,“清華在建校初期就具有國際化特征,。一直以來,,學校秉承開放辦學的傳統(tǒng),面向世界,,勇于進取,。”
開放,,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2016年,,學校制定首部《全球戰(zhàn)略》,,明確了新時期學校發(fā)展的三個任務:著力培養(yǎng)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chuàng)新型人才;切實開展服務國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與全球影響力,。
50個國家,293所高校,,近20項戰(zhàn)略科研合作協(xié)議,,160余項聯(lián)合種子基金項目...清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高校、研究機構及國際組織手牽手,,建立合作交流關系,,完善了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地和海外教學科研基地的全球布局,構建了大學聯(lián)盟和全球伙伴體系,,提升了全球影響力,。
由清華發(fā)起成立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lián)盟、亞洲大學聯(lián)盟,、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lián)盟和世界慕課聯(lián)盟,,聯(lián)結了國際伙伴,以中意設計創(chuàng)新基地為代表的清華海外基地藍圖也漸顯雛形,,成為清華影響力向更遠空間輻射的一處處支點,。多層次,、多維度的全球合作伙伴體系已經(jīng)成型,為開放辦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后疫情時代,,高校國際交流合作應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而清華以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社會擔當。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fā)起全球大學特別對話,,與耶魯大學共同主辦中美大學校長論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清華始終致力于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是什么,?”面對人才培養(yǎng)這一學校的核心問題,,全球勝任力是清華給出的方案。
“全球勝任力不僅是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價值塑造,?!贬B金梁說。通過海外交換學習,、研修和實踐等方式,,清華于潤物細無聲中,將全球勝任力理念及素養(yǎng)融入全部課程和教育的全過程,。
一個人行走的范圍,,就是他的世界。2011到2019年,。清華派出境學習的學生人數(shù)擴大了接近兩倍,,達到8771人次;疫情前,,約一半本科生在學期間有海外學習經(jīng)歷,,博士生比例超過60%;已有200多名學生到聯(lián)合國總部,、開發(fā)計劃署,、環(huán)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等50余家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
一流大學也要吸引世界優(yōu)秀青年,,培養(yǎng)好優(yōu)秀的國際學生。2011年至2020年間,,在讀國際研究生人數(shù)增長近一倍,,其中國際博士生人數(shù)增長1.5倍,。研究生和本科生英文授課課程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實現(xiàn)顯著提升。
澳大利亞籍博士生史凱特,,就是更開放的清華園培育的優(yōu)秀國際學生代表,。在清華讀博期間,她不僅運用專業(yè)知識在山西飲用水除砷公益項目中提出有效解決措施,,還在中澳青年之間搭建起交流溝通的橋梁,,成為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的十個獲得者之一。畢業(yè)后,,史凱特回到祖國,,在悉尼擔任環(huán)境工程師。
徜徉于清華國際交流合作的歷史長河中,,一所更開放的大學形象在眼前愈發(fā)清晰,。正如酈金梁所言,“清華的發(fā)展,,正是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剪影,。新時代,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于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
斯黛拉&巴爾泰克:世界很大,,但我們選擇在清華落地生根

對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長聘副教授斯黛拉·克里斯蒂(Stella Christie)和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巴爾泰克·捷克(Bartek Czech)而言,開放的清華園不是他們的中轉站,,而是他們共同實現(xiàn)科學理想,、回報社會的美好家園。
與清華的緣分,,始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斯黛拉和波蘭的巴爾泰克相識于哈佛。出于對中國的興趣與好奇,,他們主動輔修哈佛每天清晨最早開設的漢語課,,共同探索中文這門美妙的語言,并逐漸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從那時起,,他們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

畢業(yè)后,,他們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多所高校輾轉工作,,四處奔波,,長期異地,。想要成家的兩人,渴望著能尋得一處共同熱愛且奮斗的家園,。
幸運的是,,清華均向他們發(fā)出邀約。得知向往的地方即將變成日后工作與生活的家園,,斯黛拉和巴爾泰克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他們成為清華大家庭的一員,并擁有了一個小家,,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一言一行日漸倒映出清華的烙印?!昂芏嗳苏f,,我們四歲的兒子有北京口音?!卑蜖柼┛诵χf,。

在他們眼中,理想的家園可以讓他們繼續(xù)一起從事熱愛的工作,,為所生活的社區(qū)乃至全世界作出最大貢獻,,能夠與最活力四射的學生和最充滿智慧的同事一起討論與合作。
曾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后的巴爾泰克,,很早就將目光瞄準了中國?!拔夷莻€時候已經(jīng)看到了,,科學的未來就在中國?!彼€在頂級期刊《物理》上分享了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積極應對的成功經(jīng)驗,。
而令斯黛拉印象最深的,則是清華與公眾之間深刻而強烈的聯(lián)系,。她認為,,留在清華有助于做好長期未來規(guī)劃,在學術研究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結出更多碩果,。她在熱愛的科研領域一步一個腳印,,深入中國家庭開展心理學調(diào)研,一本關于兒童友好型城市規(guī)劃的學術專著也在醞釀中,。
除了在各自領域發(fā)光發(fā)熱,,夫婦倆還發(fā)揮作為國際學者的優(yōu)勢,在清華成立中英雙語的研究小組,,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會議和交流,,幫助其融入更廣闊的全球社群,。
“我們將為清華傾盡全力,就像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家傾盡全力一樣,,對我們來說,,清華就是我們的家園?!彼棍炖瓌忧榈卣f,。他們相信,未來可以依托熱愛的科學研究,,為清華,、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而更國際,、更開放的清華,,會有更多像他們一樣的海外學者扎根于此,續(xù)寫園子里潛心科研的美好故事,。
包邁高:開放引領卓越

2000年,,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蘇黎世保險集團講席教授包邁高(Michael Powers)第一次來到清華園。與經(jīng)管學院陳秉正教授促膝長談后,,在清華執(zhí)教的想法開始縈繞他的腦海,。
從那之后,包邁高不斷找尋機會來到清華交流訪問,?!?011年我才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彼f,。“一剎那的念頭,,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之一,。”
在包邁高眼中,,清華擁有世界上最出色,、最充滿活力的年輕人。而作為面向全球的世界一流學府,,開放的清華為他觀察中國社會,、為中國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執(zhí)教清華十余載,,包邁高一直鼓勵來自不同國家或教育背景的學生互相了解,,探索不同的思維模式,在開放中達到包容,,在包容中與不同國家的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他說,,“希望通過這種開放、包容的互相理解的過程,,能夠鍛煉學生在國際語境中的全球勝任力,。”

包邁高欣喜地看到,,2018年,,清華成立全球勝任力發(fā)展中心。這意味著有更多師生將擁有開拓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機會,。他也留心到,,清華的更開放,呈現(xiàn)在身邊的方方面面,。
執(zhí)教之初,,僅有少數(shù)學生可以去國外進行短期留學。如今,,清華已經(jīng)把“朋友圈”拓展至50個國家的接近300所大學和機構,。截至2019年,約9000名學生完成海外交換,,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國際學生加入清華的大家庭中,與清華的師生長期生活學習,。
十年前,,包邁高在本科課程接觸到的國際學生都是交換學生。如今,,他看到更多國際學生選擇來到清華,,度過四年的大學生活?!扒迦A既是一個多元社群,也為學生提供實現(xiàn)跨文化溝通的平臺,?!彼f。
包邁高用中國成語“殊途同歸”形容在國際教育學習中方法和目標的關系,。但結合自身學習中文和清華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他對這種關系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許多山看起來都很像,,但從山頂上看卻各不相同”,。在國際化的時代,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思考和解難方法,,而只有開放才能走向多元化的思維模式,。
除了目睹清華快速的國際化步伐,,包邁高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這些經(jīng)歷為他研究中美兩國政府與產(chǎn)業(yè)之間的關系打下了深厚基礎,,對經(jīng)濟與政治問題產(chǎn)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新挑戰(zhàn)與新機遇并存的今天,高等學校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樞紐,,顯示出重要作用,。對這場“大學·開放”論壇,包邁高抱有真摯的期待,。
他期待通過論壇這一平臺,,跨越國家的文化可以進行更多的交流,分享更多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辦法,。 “我們真心希望,,通過這些努力,清華可以使校園內(nèi)外更多人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卑~高說。
李亞東:做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做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痹谑讓锰K世民書院畢業(yè)典禮上,,邱勇校長引用惠特曼的這句詩歌,送給在場的畢業(yè)生,。
當時還是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的李亞東,,被這句話深受鼓舞。他說:“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成為一名世界的水手,。”
五年來,,他兩次離開清華,,前往非洲,又兩次回到清華,。這段旅程,,正是他奔赴更廣闊天地,力爭有一番作為的最好回答,。
第一次離開清華,,是在大三結束時。當時的他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休學去非洲做采訪。令他驚喜又感動的是,,學校和學院的老師們都提供了全力支持,。“當時我還有些驚訝,,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是因為開放不僅是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而且早已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崩顏問|回憶道。
“在蒙巴薩敲一下鐵軌,,在內(nèi)羅畢已經(jīng)可以聽到聲音,。”站在蒙巴薩的土地上,,望著中國生產(chǎn)的鐵軌在非洲落地生根,,李亞東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這條蒙內(nèi)鐵路也引發(fā)了李亞東作為中非交流使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經(jīng)過不懈努力,他和一位非洲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非洲第一本取得國際刊號的中文雜志——《東非瞭望·埃塞刊》,。
2017年,,清華大學全球勝任力課程第一站來到伊朗,清華的學生在這里研修了一堂精彩的海外課程,。伊朗最大的通訊社埃通社對清華此行專門刊發(fā)了報道,,李亞東不禁感慨道,“讓學生感知世界是清華的辦學理念,,而我只是千萬個參與者之一,。”
在非洲的“間隔年”,,觸動了李亞東渴望探索世界,、講好故事的想法?;氐角迦A后,,他加入了新聞學院郭鎮(zhèn)之教授的“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組,并將自己在非洲的采訪寫作進行整理,,出版了《后發(fā)機遇,中國企業(yè)在非洲》一書,。
畢業(yè)后,,李亞東立志于在更廣大的平臺上進行跨文化傳播和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他第二次離開了清華,前往加納工作,。
“當中非合作成為一個國際熱點話題時,,在非洲從事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相關的工作就像是隨著時代的洪流在奔騰?!彼趾V定,。再次來到非洲的李亞東,不僅見證了科技給非洲帶來的巨大變化,,也發(fā)現(xiàn)在中非合作上增進對非洲了解的必要性,。
2020年,李亞東以蘇世民書院新生的身份再次回到校園,。這一次他有著更明確的方向和使命感,。“蘇世民書院有著多元的文化氛圍,,我的同學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李亞東說,。書院的學習進一步提升了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加深了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開放的清華不僅給了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更給了我們探索世界的能力,。”回顧兩次離開清華又兩次回到清華的經(jīng)歷,,讓李亞東對于清華的開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給了他未來“闖世界”的勇氣和底氣。
未來,,李亞東將繼續(xù)努力做世界的水手,,從清華走向世界,奔赴更多港口,,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蘇小小:世界就在清華里

來自白俄羅斯的蘇小小,,一直向往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中國,。她從初中開始學習漢語,日積月累地為“去中國讀書”的目標而努力,。
2018年,,她如愿被清華錄取,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本科生,。入學時,,她登上了在清華的第一個舞臺——迎新晚會,并擔任主持人。踏上舞臺的那一刻,,令她記憶猶新,。“臺下漆黑一片,,我深呼吸鼓勵自己——The world is in Tsinghua,,這里是我的世界?!碧K小小說,。
臺下?lián)]舞的熒光棒,如同燦爛的星空,。她內(nèi)心的擔憂和緊張早已煙消云散,。這一次的經(jīng)歷給了她莫大的信心?!拔蚁嘈?,開放的清華一定會引導我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一定能指引每個清華人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那一片星空,?!彼f。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疫情讓一些學生不得不居家上課甚至暫停學習,身在白俄羅斯的蘇小小起初也擔心,,因無法返校不能參與課堂學習,。
而堅持開放辦學的清華,不僅實現(xiàn)了在春季學期如期開課,,向世界各地的學子開放教育資源,,在秋季還創(chuàng)造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方式,同步開啟實體課堂和云上課堂,。
每天課上,,蘇小小和同學們在“云端”齊聚一堂。從電腦屏幕上她不僅看到了熟悉老師與同學,,看到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書,,也看到了照進教室的斜陽與窗外的秋色。這讓居家上課的蘇小小不再感到孤單,。
在秋季學期,,由于北京有5個小時的時差,蘇小小只能在白俄羅斯的凌晨上第一節(jié)的英語課,。當了解到全班只有她通過遠程學習的方式接入課堂,,且存在時差問題后,,老師和全班同學協(xié)商將課程時間改到下午。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碧K小小說,,“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懷與幫助,讓我感受到這句古詩的真正含義,?!?/p>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蘇小小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在跨文化溝通中進行的,。想到自己學習中文的經(jīng)驗或許可以遷移到同學們的英語學習中,,蘇小小主動組織“云會議”,和同學們線上一起寫作業(yè)與討論,,主動用英語交流,。一學期下來,云上小組的成員們不僅英語水平有所進步,,距離也越來越近,、友誼也越來越深。

線上學習的日子里,,每當夜深人靜時,,清華圖書館里明亮的燈火、校園里匆匆駛過的單車和近春園盛開的荷花成為了蘇小小的思念,。當她回到清華園的那一刻,,積攢整整一年的焦灼全部消散。
蘇小小說,,“無論你來自何方,,清華園總是張開雙臂擁抱歸來的學子,她的溫暖總會治愈你,,她生生不息的活力給你信念,,給你希望?!?在她看來,,大學開放同樣代表一種信念,一種希望,,一種面向更美好未來的信念和希望,。
首場“大學·開放”論壇共有五百余名師生現(xiàn)場觀看,并通過學校官方中英文社媒矩陣及人民日報,、中國網(wǎng),、CGTN等平臺直播,,吸引80余萬人次在線觀看。邱勇校長也來到論壇現(xiàn)場為國際學生學者們點贊,。

觀看論壇的清華學子們,,也紛紛表示獲益匪淺。外文系本科生劉兆希有感觸地說,,作為一名外文系的學生,,入學三年來不斷感受到清華國際化所帶來的影響。它展示著超越想象的廣博世界,,提供了與全球?qū)υ挼耐陚淦脚_,,更培養(yǎng)著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如果說過去只是模糊的感受,,“大學”系列第一場講座,,讓我更加明確地了解到清華寬闊的辦學視野和人才培養(yǎng)格局,更加榮幸能成為如今清華的一份子,,見證并受益于《全球戰(zhàn)略》的逐步推進,。來自俄羅斯的國際學生谷尼克說,參加完今天的“大學”系列論壇,,我被清華大家庭的溫情深深觸動,,見識了清華的國際化建設的點點滴滴。細品清華人的故事,,感受他們于清華動人的緣分,,讓作為清華學子的我興奮不已。
再過一周,,清華主辦的2021大學校長全球論壇將拉開帷幕,。全球大學校長們也紛紛送上了對清華的校慶祝福。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今天的清華,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中外師生教學相長,。學校正在制定新一輪全球戰(zhàn)略規(guī)劃,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承載力,、構建未來塑造力,。如在西雅圖校園內(nèi)茁壯成長的水杉樹一樣,中國高等教育在進一步對外開放,,清華也在持之以恒,,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清華正在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世界大學,。未來的清華,,將更開放,、更融合、更具韌性,。
(清華新聞網(wǎng)4月13日電)
攝影:李派 常志東
素材來源:國際處
編輯:陳曉艷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