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無界”——第22屆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分享會暨頒獎典禮舉行
清華新聞網(wǎng)6月2日電(通訊員 陶敏珍 聶本典)5月26日晚,第22屆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分享會暨頒獎典禮在主樓后廳舉行。建設管理系蘇舒等11名研究生獲評“學術新秀”,建筑學院羅茂輝等9名同學獲評“學術新秀”提名獎。20名獲獎同學的導師親自上臺為學生頒獎,一同分享這份喜悅。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希、研究生院院長姚強、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白本鋒及部分教師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動。

史宗愷總結講話。陳祎祥 攝
史宗愷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首先,應該從更多元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科研成果,不單純以文章數(shù)目為依據(jù),引導同學做自己感興趣并且能夠推動科學進展的研究;其次,他提醒同學們,不要因為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沾沾自喜,應該將自己的眼界放寬到世界,時刻關注科學最新進展,不做“井底之蛙”;最后,史宗愷鼓勵同學們將自己的家國情懷、科研夢想和清華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做純粹的研究,力爭做出對整個人類都有影響的成果。
張希在發(fā)言中鼓勵研究生在研究中實事求是,對于成果既不夸大也不低估,用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精神,進行“由興趣驅使而創(chuàng)造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創(chuàng)造新的學科”這三類研究,為國家早日建成科技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姚強在發(fā)言中提出,博士生培養(yǎng)在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學術新秀”與導師們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們對學術研究的探索和內在的熱愛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分享會上,獲得第22屆“學術新秀”及提名獎的部分同學講述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故事,分享了學術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和科研生活的感悟。

彭翃杰分享學術故事。陳祎祥 攝
化工系2013級直博生彭翃杰以“學術·年輪”為主題,講述了自己始于興趣、忠于理想、腳踏實地的科研歷程,結合一個個小故事,強調了興趣、專注、堅持和合作對學術科研的重要性。四年來,他專注科研、廣泛閱讀,建立了2400多個文件夾,收集了100G的文獻資料,時刻把握科研最新方向,在科研之路上一路前行,終于有所收獲。

陶璐琪分享科研經(jīng)歷。陳祎祥 攝
微納電子系2012級直博生陶璐琪則將自己五年的科研經(jīng)歷分為積累、上升和收獲、做有影響力的事四個階段。在積累、思考、合作三個能力逐步提升之后,陶璐琪登頂了第一個科研高峰。但此時,他沒有懈怠而是立志做有影響力的事。展示結束之后,陶璐琪的導師任天令上臺與他互動,討論并分享了“態(tài)度”“團隊”和“導師”這三個因素對于研究過程的影響。
生命學院的2012級直博生吳建平講述了自己平凡而又別樣精彩的學術經(jīng)歷。剛開始接觸科研,吳建平和絕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對科研沒什么概念,但他決定通過努力實現(xiàn)一些小進步。吳建平花時間熟練掌握了結構生物學常用軟件的使用,得到了導師的認可并慢慢積累起科研的自信心。他“初生牛犢不怕虎”,和團隊6個月內解決了多年以來都是生物學界難題的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解析。
汽車系2012級直博生黃俊則分享了自己特立獨行的科研經(jīng)歷。在原有研究領域已經(jīng)發(fā)表8篇SCI論文的他,毅然選擇了一個新的方向作為自己的博士課題;建筑學院2012級直博生羅茂輝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

學術新秀與導師合影。
活動的最后進行了本屆“學術新秀”的頒獎典禮。
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評選活動于1996年創(chuàng)辦,每年有十名左右的同學獲得“學術新秀”稱號,迄今已有220人獲此殊榮。研究生“學術新秀”代表著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的最高水平,是朋輩教育、學術交流分享的重要載體。
供稿:研究生會 編輯:藤子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