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召開博士生學術論壇十五周年紀念大會
清華新聞網(wǎng)4月23日電 4月22日上午,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十五周年紀念大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交叉融合 創(chuàng)新時代”2017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暨第七屆兩岸清華研究生學術論壇同期開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黃寶印,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信世昌,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出席大會。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黃寶印致辭。
黃寶印首先致辭。他指出,十五年來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堅持久久為功,搭建了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對博士生學術志趣的形成、學術思想的養(yǎng)成和學術志向的激發(fā)都有著重要意義。黃寶印強調(diào),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培養(yǎng)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多年來產(chǎn)生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好經(jīng)驗、好做法。當前國家正在積極實施“雙一流”戰(zhàn)略,希望清華大學以國際一流的水準辦好博士生教育,希望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同學不斷進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史宗愷致辭。
史宗愷代表清華大學講話時指出,回顧過去十五年,博士生學術論壇的開創(chuàng)者們寬廣的國際視野和不懈的努力堅守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發(fā)散性、無障礙的學術爭鳴和相互啟發(fā)應當成為博士生學術論壇的核心特征,今后博士生學術論壇要更加注重知名教授的參與、增強博士生學術論壇的影響力。學校和各院系要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為博士生培養(yǎng)提供更優(yōu)質的支持。

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信世昌致辭。
新竹清華大學信世昌表示,以兩岸清華研究生學術論壇為代表的常態(tài)化交流機制對于增進兩岸青年的了解互信、培育高層次創(chuàng)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學生層面的交流要年年辦、擴大辦,共同幫助民族下一代的年輕人擁有更寬闊的心胸、更多元的文化、更宏大的氣魄和更曠達的視野。兩岸清華同根同源、一筆同書,近年來北京清華大學不斷取得各類突破,部分學科已經(jīng)走到了世界前列,新竹清華大學與有榮焉。

紀念大會分享報告(左起:姚強、王宏偉、楊士強)。
紀念大會上,研究生院院長姚強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楊士強教授分別就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十五年的發(fā)展歷程、院系論壇舉辦經(jīng)驗做分享報告。

生命科學學院顏寧教授做特邀報告。
會后,學校領導和各院系負責人在主樓327會議室參加了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工作研討會,參與紀念大會的學生代表于主樓接待廳聆聽了生命科學學院顏寧教授為此次博士生論壇所作的特邀報告。顏寧教授與在場同學分享了她的博士求學經(jīng)歷。顏寧認為,她在年輕時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結構生物學作為研究方向,以及果斷選擇返回清華任教,是她職業(yè)道路上兩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對自我的充分了解、對細節(jié)的關注和優(yōu)秀的表達能力都是大家在求學過程中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

2017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暨第七屆兩岸清華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幕式現(xiàn)場。
來自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全校各院系的師生代表,以及來自新竹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0余所兄弟高校的師生代表共240余人參加大會。
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是主要面向博士生、教師廣泛參與的學術交流活動,由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工作部主辦、校研究生會承辦,十五年來逐步形成包括院系論壇、校級論壇(兩岸論壇)專題論壇、全國論壇、國際論壇等在內(nèi)的博士生學術論壇體系。目前已舉辦500期,累計開展學術報告18000余場,參與師生突破5萬人次。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