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
——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副主任周愛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7-11-10 柴葳 董魯皖龍
11月9日,當記者在清華大學甲所賓館見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副主任周愛軍時,他正在為當天下午即將收官的清華大學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重頭戲”——評估意見反饋會做著準備。
“此評估非彼評估。”周愛軍笑著說,與2003年至2007年實施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相比,這一輪的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有很大不同。從“水平”到“審核”,兩字之差,改變不小。
從2003年伊始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用“一把尺子”丈量不同類型所有高校,到新一輪評估將不同類型高校進行分類,2009年針對2000年以后的新建本科院校啟動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3年開始用每所高校自己的“尺子”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周愛軍所言非虛。
“以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和‘985’高校都用同一個標準,現在是基于不同高校不同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用高校自己的‘尺子’來量自己。”周愛軍將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特點歸納為周期性評估和常態(tài)性評估相結合、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從單一院校評估轉變?yōu)辄c面結合評估、從“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分類指導、中國特色和國際先進理念相結合,“轉變的目的就是突出以學生為本,以質量為導向,進而推動對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的思想、理念、機制、工作內容的全方位改變,真正實現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情況摸底、為發(fā)展提升把質量關的作用”。
“過去評估結果以優(yōu)良中差的定性判斷呈現,但評估意見對發(fā)現的具體問題和建議卻涉及很少,往往5頁紙的評估意見,涉及這部分的只有最后一頁的1/3。”周愛軍以此次清華評估為例介紹說,現在的審核評估意見必須包含三部分,值得肯定的、需要改進的和必須整改的,要求談問題不能流于形式,必須明確具體、有針對性、有事實依據。“像今天下午即將召開的評估意見反饋會,除了評估專家組組長反饋全面情況,其他評估專家每人發(fā)言8分鐘,要求不講‘好話’,只說問題和解決建議,專家們必須拿出干貨來,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讓學校信服不容易。”
評估過程中,專家評估高校;評估反饋時,高校評估專家。周愛軍將評估專家參與評估工作的過程形容為“痛并快樂著”。提前一個月接到通知后,評估專家便要查閱高校自評報告和數據分析報告,在進校評估前拿出對學校的判斷意見,確定重點考察的環(huán)節(jié)、內容,重點解決的問題,還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評估過程中,在每晚召開專家組工作會議的基礎上,鼓勵評估專家全面考察、獨立判斷、有所側重、增強交流,對學校形成全面客觀的判斷。
“評估專家想做南郭先生肯定是行不通的,但專家組的壓力越大,評估高校的收獲就越大。”周愛軍坦言,有了常態(tài)性評估的支撐,周期性的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更像是對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全面體檢。
周愛軍說,因為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帶來實實在在的效果,高校越來越看重評估對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評估中心也通過配備項目管理員、啟用評估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評估組織管理的專業(yè)化模式,確保周期性評估的常態(tài)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學校教學工作的影響。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