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4月27日電 美國歷史最悠久以及地位最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American Academy,又名“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或“美國文理科學院”) 4月25日公布了2013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包括186位美國本土和12位外籍院士,,其中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入選外籍院士,成為中國大陸近些年來繼1989年謝希德教授之后,,第二位入選該院的外籍院士,。

圖為施一公教授近照。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成立于1780年,,該院是旨在運用多學科進行獨立政策研究的學術中心,,包括愛因斯坦、奧本海默,、丘吉爾等著名科學家,、政治家,華人學者胡適,、錢學森,、林家翹等亦為該院院士。目前共有約4000位院士及600位外籍院士,,皆為來自科學,、藝術、公共事業(yè)及商界的領軍人物,,其中包括超過250位諾貝爾獎得主及超過60位普利策獎得主,。
人物簡介:
施一公教授198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生物系,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1995),,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1998—2008),。他2006年開始著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8年全時回國工作,,現(xiàn)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其領導的實驗室主要運用X-射線晶體學,結合其它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法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在細胞凋亡調節(jié)機制,、生物大分子機器組裝與功能,、重要膜蛋白結構與機理三個主要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創(chuàng)貢獻。
他迄今發(fā)表SCI論文125篇,,其中34篇以通訊作者發(fā)表于《自然》,、《科學》、《細胞》,,被SCI引用14000余次,。其團隊取得的科研成果于2010、2011年連續(xù)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重點引用并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施一公教授于2003年獲得國際蛋白協(xié)會頒發(fā)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當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HHM I Investigator,,因全職回國而婉拒),,2010年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華人生物學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吳瑞獎(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得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