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驗,不成工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工藝實驗室實驗員王玉峰專訪
學生記者 鄭昕宇
王玉峰,2004年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擔任助教,。2005年7月至今擔任清華美院金屬藝術實驗室實驗員。2012年3月至今,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讀藝術碩士,。
圖為王玉峰近照,。學生記者 張浩攝 攝
手錘、木槌,、鏨子,、鐵墩、銼刀……走進美術學院金屬工藝實驗室,,五花八門的工具令人眼花繚亂,。而這百余件工具的負責人就是實驗員王玉峰,一位皮膚黝黑,,穿著充滿“工藝味兒”的皮圍裙的大男孩兒,。與這樣一位風趣幽默、憨實帥氣的管理員在實驗室“尋寶”,,整個人的心情都會放晴,。
圖為專注工作的王玉峰。學生記者 李松林 攝
捶打出來的哲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諳熟各類器械和工具的王玉峰,尤愛研究錘子,。各式各樣的錘子不僅出現在工作桌上,,還滿滿地掛在工作柜中,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從哪一件問起,。
但我們探討“工藝”一詞時,,王玉峰并沒有直接從工藝作品談起,而是說起了小小的錘子,。“好的錘子本身就是一件優(yōu)秀的工藝作品,。對于工藝來說,錘子太重要了,,打,、敲、造型,、拱曲,、修正,幾乎每一個工藝環(huán)節(jié)都要用到錘子,。”他指著錘頭上漂亮的紋理娓娓道來,,“它很實用,而且很美,。用久之后,,你會熟悉那木柄上的每一個優(yōu)美的弧度和曲線,。它們和你的手形是那么般配。砰砰砰,,咣咣咣,,鐵錘敲擊的聲音富有節(jié)奏,你一邊敲著,,一邊會沉醉在其中,。”工藝是結果,更是過程,。當你驚訝于一件精美的工藝作品時,,不要忘了其背后無數次的捶敲和打磨。
圖為王玉峰工作臺上琳瑯滿目的工具,。
“一把錘子也是可以傳承的,,就像工藝一樣。我常常聽說一些民間藝人過世后,,他們的后代不珍惜那些案臺上的工具,,最后都把跟隨著老藝人一輩子的寶貝當成垃圾賣掉了。真是可惜??!”他惋惜道,眼里流露出滿滿的遺憾,。但很快,,堅毅的神采又重回眼眸,“我相信錘子是有靈魂的,,這些錘子要給那些真正熱愛這門手藝的人使用,。”如果善加利用,由一把錘子開啟的工藝之旅將會更加踏實和豐沛,。其實,,像錘子一樣的工具在寬敞明亮的金工實驗室隨處可見,也正是它們促成了設計,、工藝和創(chuàng)意之間的探索實驗,。
圖為干凈整潔的金工實驗室。
工藝也是實驗
從小型的錘子,、銼刀工具到大型的打磨,、鑄造機,設備齊全的金屬工藝實驗室,,硬件條件在國內外高校中皆屬一流,。在這樣一個實驗室,又要懂技術、還得搞管理的王玉峰也時常會面臨著不同的挑戰(zhàn),。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的發(fā)展,,新技術、新工藝不斷融入到金屬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對技術步驟陌生,,起初學生們常常得去距離很遠的工廠完成作品,既費時又增加了開支,。為了快速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節(jié)省學生們的開支,在其他教師的協(xié)助下,,王玉峰逐漸掌握了全套設備技術,。
但這個過程并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完成,必須靠經常的研究與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工藝實驗同科學實驗一樣,,都需要有不怕失敗和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工藝藝術上的實驗看起來很美,,實際上一點也不比理工科的實驗輕松,。為了實現一種想法,我們要經過近百次的實驗和探索,。”王玉峰一邊說著,,一邊指向實驗室中一臺藍色的鑄造機。“這是我們剛買的機器,。為了完成一次優(yōu)質的鑄造工藝,,我們要不斷調試石膏配比、電爐溫度,、鑄造壓力等參數,。當時為了幫助學生完成一個設計,最后我們都做到手發(fā)麻了才達到滿意的效果,。”
圖為學生們在金工實驗室動手實踐。
另外,,金屬實驗室是對全校師生開放的,,經常會有其他系的學生借用設備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意設計,這對于實驗操作和維護設備就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為此,,王玉峰有自己獨到的方法。首先,,在不涉及到危險設備的情況下,,讓金屬藝術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協(xié)助外系學生;其次,提示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基本注意事項,,再放手讓他們實驗探索,;最后,他還不時關心他們在實現藝術想法時是否遇到了困難并給予指導,。“這樣,,學生們學會了主動實踐操作、開拓了思維,。另外,,也加強了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來往,互相都交到了朋友,。”他笑著說道,。
雖然費時費力,但王玉峰始終很鼓勵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到實驗室感受金屬工藝的制作過程,,體會手藝的魅力,。
善工承藝
如今,清華美院的金屬工藝實驗室比起之前的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硬件優(yōu)勢之外,,這還有更為重要的內在核心:金工人對工藝精神的執(zhí)著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風氣。
如果沒有一脈相承工藝精神,,就不會有金工人那樣對一把錘子的摯愛深情,;如果沒有對工藝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就不會有金工人對各種工藝動手實踐的諳熟,;如果沒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就不會有金工老師們?yōu)榱俗寣W生少跑路、少花費而刻苦鉆研一臺臺機器的艱辛,。
“我現在都還記得我在美術學院讀本科上課的時候的情景,。周尚儀、唐緒祥,、王培波,、孫嘉英等金工老師們對工藝的熱愛深深感染了我。他們的工藝精神也是從更老一輩的金工人鄭可先生那繼承下來的,。如今我作為實驗室的一名管理人員,,要讓來這動手實踐的學生切切實實地體會到工藝的魅力。”王玉峰凝視著干凈規(guī)整的金工實驗室,,充滿著自豪與希冀地說道,。
對于王玉峰來說,堅守工藝,,探索實驗是一個充滿曲折與孤獨的過程,。沉潛堅守,,考驗著一個人對失敗的承受,對結果的決心,。“我似乎用了近十年的時間來做好我的錘子,。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也越來越能體會到‘過程比結果重要’這句話的深意,。”
圖為王玉峰作品《新生》,。

圖為王玉峰作品《星月》。
(清華新聞網4月8日電)
供稿:美術學院 實習編輯:林蘢 學生編輯: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