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 師之天職
——記2013年“清華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獲得者、清華美院教授張夫也
學生記者 穆瑞鳳
張夫也,,1955年生于青海省西寧市,。1978年3月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并入清華并更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82年1月畢業(yè)并留校任教,。1990年受國家教育委員會派遣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任客座研究員,。1992年回國并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系副主任,1993年起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1999年獲文學(藝術學)博士學位并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導師,。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兼《裝飾》雜志主編,2001年起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F(xiàn)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教授,。

圖為張夫也。
行勝于言 課比天大
“學生是學校的產(chǎn)品,,要打造優(yōu)質產(chǎn)品,,教師起到?jīng)Q定性作用,老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做到行勝于言”。張夫也在談到作為一名教師對自己的要求時如是說,。
張夫也出身書香門第,,家教很嚴,父親是文化干部,,母親善良本分,,從小父親對他的要求就很高。父母從來與人為善,,不涉是非,,堅強地面對困難,他們堅毅的性格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他產(chǎn)生了很深刻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凈化了他的性情,形成了他“言必行,、行必果”的性格,。他立志高遠,認為不能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一定要在文化事業(yè)上做出一些成績,,這是他始終的追求。
張夫也與學生討論,。
張夫也很慶幸自己做了一名教師,。在最初做教師的日子里,條件很艱苦,,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合住,,他的房間不足20平米,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他通常在廚房備課。盡管如此,,張夫也從來沒有因為條件差而馬虎備課,。他始終信守“課比天大”。在沒有電腦,、PPT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情況下,,他自己拍幻燈,、做圖注、編號,。為了嚴謹教學,,他在幻燈片上畫箭頭,指示方向,,再把幻燈片上的圖注重新抄寫下來,,以備講課使用。每次講課前,,自己先要在家里放兩遍,以利于有效控制時間和調(diào)整播放順序,。這看似簡單的工作,,只有認真去做才能給學生帶來最完美的展示。正如張老師所說:“每次上課,,就像登臺演出,,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一定要給學生展示最完美的一面。”
張夫也不僅在教學的準備過程中極其認真負責,,而且恪守上課時間,。之前,他住在北京大興區(qū)的亦莊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距離清華大學有近40公里的車程,。考慮到北京擁堵的交通狀況,,為了保障早晨8點準時授課,,他經(jīng)常前一天晚上住在清華園附近的小旅館里。這不僅是守時,、嚴謹?shù)谋憩F(xiàn),,更充分體現(xiàn)了“上課”在他心中的至高地位。
開拓鉆研 完善學科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課程至關重要,。2006年,清華大學將“外國工藝美術史”定為全校人文素質核心課程,。同年,,張夫也教授的“外國工藝美術史”榮獲北京市精品課程。2007年,,“外國工藝美術史”榮獲全國精品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和發(fā)展與張夫也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1982年,,張夫也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留校任教,,當時的系主任奚靜之教授將開設“外國工藝美術史”的想法與張夫也進行溝通之后,,他欣然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并開始了積極的籌備工作,。
張夫也談到:“研究初期,,搜集資料是主要任務。當時還不具備出國考察的條件,,只有到各大圖書館來搜集相關文獻和圖片資料,,把資料搜集整理好再花時間反復進行分析研究、歸納,、總結,,最后編寫出教案。”剛開始教書時,,張夫也邊教課,,邊翻譯外文資料、拍攝圖片,、編輯卡片,、標明圖注、整理教案,,將世界各地的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作品及相關文史資料,,按時期進行分析,他采取按照專題研究的方式,、逐個突破地向前拓進,。最終于1986 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系開設了第一堂“外國工藝美術史”課,,成為開設我國藝術院校“外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的先驅,。
1990年,張夫也受國家教育委員會(現(xiàn)教育部)派遣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任客座研究員,。他在日本學習期間,,觀賞并拍攝了大量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作品實物,對古代埃及藝術博物館藏品展,、盧浮宮藏品展,,以及埃特魯里亞、瑪雅,、安第斯等專題性的古代藝術展進行認真研究,,充實了他在外國工藝美術史方面的知識,為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歸國后,,張夫也充分利用從國外學習的知識和大量的資料,將“外國工藝美術史”的學科體系建立起來。
目前,,張夫也編著的《外國工藝美術史》一書,,已成為全國藝術設計院校和專業(yè)的必讀教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此課程設定為專業(yè)必修課,,同時作為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研究課程,。全國各大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外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張夫也開創(chuàng)了我國外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體系,,推進了工藝美術史學科的發(fā)展,。
以情感人 行為師范
每年對于新入校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來說,入校上的第一堂課意義重大,。課上,,張夫也主題為“如何做人”的授課內(nèi)容看似與學術完全無關,但確是做好學問的重要基礎,。他認為,,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做好人,。張夫也常以生動的例子為同學們講道理,要求他們珍惜時間和機會,,學會感恩,。他經(jīng)常對學生講:“你們考到清華很不容易,不要忘記你為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付出的努力,,不要忘記父母,、家人、朋友,、老師的支持……”
張夫也另一個育人法寶就是用行動引導學生,,要求他們做正直的人,勤勉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張夫也提到,當系里老先生生病時,,他都會及時看望,,而不是打個電話或是發(fā)個短信問候。年近九十歲高齡的葉喆民先生是張夫也的老師,,葉先生患病期間,,張夫也帶領院系老師多次看望他,令老先生非常感動,。每當接到老師的電話時,,他都是耐心地聽他們講話,張夫也說,耐心聆聽老先生訴衷腸必定會給老師以安慰,。這樣的例子看多了,,張夫也的學生也以老師為榜樣,更多地關注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張夫也工作室其樂融融的氛圍讓人羨慕,。
對于學生而言,張夫也除了教授他們專業(yè)知識,,更是努力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張夫也不僅幫助學生們進行日文資料的翻譯,在交朋友和找工作兩件大事上也非常關心學生,。很多情況下,,學生們把張老師當作家長,無話不談,,請他把關,、提建議。對于找工作,,張夫也非常上心,,寫推薦信、聯(lián)系單位,,忙里忙外,。對于外地的同學,張夫也關懷備至,。為了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他時常邀請他們到自己家中聚餐。一是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交流學術,,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學術上的問題在吃飯的時候交流得更充分,;二是可以把家里收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當作教具,,讓每一位到他家里的同學觸摸和感受實物教具和藝術品的美,。
這就是張夫也,一位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先生,。
(清華新聞網(wǎng)12月4日電)
供稿:美術學院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