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活 慧設計
——記首屆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邱松
美院學生記者 穆瑞鳳 陳姿霖
“它不是植物,,但它會呼吸,,又長有光合作用的機體,,既照亮世界,,又凈化空氣,。”
——作品《會呼吸的燈》頒獎詞

圖為邱松近照,。穆瑞鳳 攝
燈會呼吸嗎,?
如果你參觀了第三屆藝術于科學國際作品展你就會發(fā)現(xiàn),燈真的會呼吸,!作品《會呼吸的燈》由清華美術學院教師邱松設計,,在展出的112件國內外作品中脫穎而出,讓人感受到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獨特魅力,。
靈感源于生活
整日奔波在城市里的人,,也許不太注意街邊的路燈,,但一定抱怨過難聞的汽車尾氣。然而,,誰曾想過將照明與凈化空氣進行完美結合創(chuàng)造出既有現(xiàn)代美感又科技環(huán)保的“燈”呢,?
《會呼吸的燈》正是這二者完美的結合。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和動力來自于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切身的體悟,。邱松告訴我們他的設計靈感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植物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并能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現(xiàn)在城市中的環(huán)境污染愈發(fā)嚴重,,空氣質量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凈化空氣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如何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制造一種空氣凈化器成為設計師思考的問題,;其二,,調查報告顯示,大城市中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汽車排放的尾氣,,而道路兩旁的空間幾乎都安置著路燈,,路燈的燈柱部分剛好有一些閑置部分沒有很好地利用。
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的思考和通宵達旦的畫稿,,又是無數(shù)次激烈的討論完善……在經(jīng)過兩年多的奮斗和努力后,,“會呼吸的燈”設計稿的最終稿終于從厚厚的創(chuàng)作手稿中敲定,團隊所有的人在將手稿交付大賽時,,都無語凝咽,。
在將設計作品變?yōu)楝F(xiàn)實的過程中,邱松與在空氣凈化器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學院合作,,將路燈的照明采用清潔能源:太陽能和風能兩者互補保證供電,,這樣路燈少了電線的束縛,實際上成為了“會移動的樹”,。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發(fā)現(xiàn)電線桿會移動,你可不要感到奇怪和驚訝,。
.jpg)
圖為《會呼吸的燈》,。 邱松 綜合材料 2012
《會呼吸的燈》的延展方案更有趣,在這個方案中,,燈做成了風扇的形狀,,風扇的扇葉具有顯像功能,扇葉中心的攝像頭可以捕捉到附近人的動態(tài),,然后通過體內的微處理器,,將相應的圖像動態(tài)地顯示在扇葉上,,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以影響它,,實現(xiàn)人和物的“交互感應”,。
圖為《會呼吸的燈》2,。邱松 綜合材料 2012
成功貴在堅持
邱松在設計中遇到困難時,,從未曾想過放棄,只是很多時候會為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而苦惱,。但他憑借堅持,,堅持,再堅持的毅力和品質,,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設計的形式美感,,同時還將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理念在作品中得以應用。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邱松在科研方面承擔了十余項社會實踐服務項目和近十項國家級重大設計項目,,如:2008北京奧運會“頒獎臺設計”、“火炬設計”和“奧運公園環(huán)境設施概念設計”,;國家高速鐵路導示系統(tǒng)設計;2010廣州亞洲運動會“火炬設計”及“頒獎系列產(chǎn)品設計”等,。邱松在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同時,,還非常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他認為設計師是人的需求與自然生態(tài)的一個協(xié)調者,,在設計作品時要充分考慮作品選擇的材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報廢處理等問題,,這是設計師對社會的責任,,對人類發(fā)展的責任。如果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都被污染的話,,任何設計都將失去意義,。
“好的設計師就好比一個樂隊中的指揮,能夠合理的分配各方資源,,一定可以奏出美妙的樂章,。在一個團隊中,就需要一種平等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協(xié)作精神,不能過分的強調一方的作用,,只有這樣將設計和技術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作品為人們服務,。” 邱松如是說。
傳承志在堅守
邱松認為傳承就是堅守,!
從一名中央工藝美院的學生到如今清華美院的教師,,邱松走過了近30年。30年長途路漫漫,,可以很短,,無非每年送走了一批學生,也可以很長,,長到將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和時光全部奉獻,。從1984年到1988年在學院求學,1988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一直到現(xiàn)在,,邱松可謂美院的“老人”,。
身為一個“老美院人”,邱松親身感受并見證了從中央工藝到清華美院的發(fā)展變化,。“清華大學管理科學,,平臺好,這樣我們的美院才能發(fā)展的更好,,更加有效率,!藝術院校氣氛雖然寬松,但是藝術并不是信馬由韁的,,而應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的創(chuàng)造,,沒有任何范圍的設計也不具備任何價值。” 邱松的這番話也許是他們那代美院人的心聲,。
在多年的教學中,,邱松不斷總結經(jīng)驗,自主創(chuàng)新,,由他參與建設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綜合造型基礎》就是一例,,這是一門以教授“設計思維與方法”為核心的設計基礎課程,它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怎么想,。如從隨機的詞庫中抽取3至5個詞匯,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第一印象創(chuàng)作設計作品,,或是從一部好的電影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如從電影《遷徙的鳥》中激發(fā)靈感設計跑車,這樣設計的作品既有靈性,,又有趣味,,這種形式的教學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口碑。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中,,邱老師強調“研究”的重要性,,一定要學生先做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再進行應用設計,,這樣學生既有理論的滋養(yǎng),,又具有實踐的動手能力。所以邱松成了深受學生愛戴的良師,。
藝術結合科學,,為人類發(fā)展而設計;理論結合實踐,,為學生成才而筑基,。當我們離開邱松老師工作室時,心中涌出了這樣的感慨……
供稿:美術學院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