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禎:兩岸清華二十載
張莞昀
吳國禎,,臺灣臺北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新竹清華大學化學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77年6月參加工作,,1983年11月加入臺盟,,1995年起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現(xiàn)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臺灣同學會會長、全國臺聯(lián)副會長,。歷任第六,、七、八屆臺盟中央副主席,,2012年12月再次當選為臺盟中央副主席,。
1977年6月,對于出生在臺灣的吳國禎來說,,是一個特殊的人生節(jié)點———在兩岸交往渠道還沒有暢通的時候,,他毅然返回大陸,開始了自己的教書生涯,,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歸國路:金門,、美國,、大陸
1970年,剛剛從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畢業(yè)的吳國禎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兵役生活,,登上了離大陸最近 的 島嶼———金門,。第一次離開臺灣本島的吳國禎有種很微妙的感覺:“那時還能聽到炮擊的聲音。雖然已事隔40年,,但是我記憶中炮擊的聲音至今仍然很清晰,。那是一種非常凄涼的聲音。在部隊里,,我還和從大陸去臺灣的老兵相處過,,他們遠離家鄉(xiāng),我對他們很同情,。從金門看大陸,,潮漲潮落之間海面就如同湖面。如果天氣好,,風光是很美的,。我當時就想,如果沒有戰(zhàn)爭,這么好的風光讓大家享受該有多好,。”
這種渴望一直蘊藏在吳國禎的心里,,直至在美國留學時轉(zhuǎn)化為實際的行動。
1970年底,,臺灣報紙披露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要將原由美軍管制的沖繩的管轄權交還日本,,并將釣魚島海域劃入“歸還區(qū)域”。為了保衛(wèi)中國的神圣領土,,旅居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的臺灣,、香港留學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釣”運動,。這個口號提出的第二年,結束兵役的吳國禎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并加入到“保釣”運動中,。
在美國,他們這些贊成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所謂 “左派”臺灣學生被看作“異類”,。“那時候我們會讀在臺灣從來沒有見過的書,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作品,、經(jīng)典的馬列著作,,也包括近代中國的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等等,。”吳國禎回憶說,,“那時,大陸對于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我們想了解大陸,,一些人就開始到大陸訪問,重新架起了兩岸交流的渠道,??蛇@在當時的臺灣是犯死罪的。去了大陸,,你就準備好這輩子沒有回臺灣的路了,。所以說,那時我們的決心是很大的,。”
1977年,,吳國禎毅然回到大陸,成了一名“教書匠”,。
兩岸情:縱覽淵源,、銘記歷史
回國后,,吳國禎相繼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任教,,并從1978年開始參與到為國家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建言獻策的工作中來,,先后在全國政協(xié)、全國人大擔任委員和代表,。而他最為關注的,,還是如何加深兩岸間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從公車上書到辛亥革命,,從北伐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建設新中國再到今天的改革開放,,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留下了大量的史跡,。這些史跡生動地說明了兩岸關系的深層次脈絡。”無論身在何地,,吳國禎總是惦記著尋找“兩岸一家”的佐證,。
在北京,他調(diào)研過在京的涉臺文物,,為有關文物的保存以及對它們在對臺工作方面的利用提出建議,。在臺灣,他參觀臺南延平郡王祠時,,仔細閱讀康熙皇帝統(tǒng)一臺灣后頒發(fā)的圣旨,,其中赦免鄭氏家族“叛亂”罪的內(nèi)容讓他心情為之一振。即使是平時閱讀新聞,,他也總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發(fā)現(xiàn)與臺灣相關的消息:“前幾年,,我見到文物拍賣公司拍賣 《1748年巡臺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臺灣全島地圖》。那是乾隆十三年巡臺御史白瀛進呈乾隆皇帝的臺灣地圖本,。這個文物的價值在于它明白無誤地說明了 ‘臺灣是祖國一部分’的史實,。”
2008年和2009年,,吳國禎連續(xù)兩年在“兩會”中遞交提案,,建議在國家博物館建立長期的臺灣史實展,將藏于清宮的涉臺文獻,、國民政府在重慶準備接收臺灣工作的文書等展示出來,。“如果能讓臺灣訪客參觀這些反映兩岸關系的動人史實,必然能撼動他們的心懷。這個展示也必然是兩岸獨特且唯一的參觀點,。”提到這個展覽,,吳國禎心懷期待。
作為“保釣”運動的親歷者,,將海外臺灣留學生在“保釣”運動時留下的刊物,、資料和文獻留存下來,,成為近幾年吳國禎一直在努力的工作。2007年初,,美國休斯頓大學退休教授周本初有意將自己保存的“保釣”資料捐贈給祖國,。作為共同參與“保釣”運動的“老保釣”,吳國禎也很珍視這批資料,,他通過學校統(tǒng)戰(zhàn)部聯(lián)絡清華大學圖書館,,希望這批資料能在清華“安家”。很快,,他的提議得到了積極回應,,2007年9月29日,這批珍貴的“保釣”資料“落戶”清華大學圖書館,。
此后,,吳國禎不斷與海內(nèi)外的朋友聯(lián)絡,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文獻,,并集中存放于清華,。截至2011年12月,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jīng)接收“保釣”特藏捐贈144人次,,錄入資料13000多件,,完成“保釣”歷史人士口述訪談70余人,已成為“保釣”資料收集最為齊備的單位,,一些學生在做與此段歷史有關的論文時都要到清華查閱資料,。同時,也開始有臺灣訪客,、特別是年輕的臺灣學子來清華圖書館參觀,。
“這場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的歷史文獻的保存總算是有了初步的規(guī)模。這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傳承載體,。”吳國禎對這批資料終于得以收集、整理感到非常寬慰,。
2012年,,中日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的爭端日趨尖銳化,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成為專家學者捍衛(wèi)我國領土主權的重要資料來源,。
清華緣:兩岸血脈相連的“孩子”
1966年至1970年,,吳國禎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讀書,1995年起開始在清華大學任教,,他在兩岸清華學習與工作的時間加起來已超過20年,,清華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上新竹清華大學時,,梅校長已去世,。但是,,他所提倡的校風余蔭還在———入校開始就要先學會唱校歌。清華的校歌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一致的,。我以為,這八個字的校訓足以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座右銘,。清華育我,,校訓的影響最為深刻。”
美好的學生時代至今讓吳國禎記憶猶新,。那時,,新竹清華大學的藏書非常豐富,令他目不暇接,。大學四年,,學化學的他閱讀了大量物理方面的圖書,使他可以通過物理視角看待化學課題,,也為他后來將學術研究范圍從化學拓展到物理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兩岸交往的日漸增多,吳國禎回到臺灣的機會越來越多,。“在過去的幾年中,,凡是有機會回到臺灣,我都會回到育我的新竹清華母校,。在那里,,我還見到一些從大陸清華去的學生。事實上,,兩岸清華學子在美國的校友會從來就是在一起的,,大家不論來自海峽的哪邊,都是清華人,!”
2011年,,兩岸清華共迎百年華誕。作為與兩岸清華血脈相連的“孩子”,,吳國禎感慨萬千,,并作文紀念。文中他寫道:“自辛亥革命后,,中國歷史走入了一個新時代,,而清華大學正是伴隨著這個時代的進程而發(fā)展的。我想,,百年來,清華學子不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多以‘自強不息’自勉,,以‘厚德載物’的理想,,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足跡。其間,,隨著梅校長的遷移,,這個歷史也傳承延伸到臺灣?;仡欁约旱倪^往,,我能受此美德的沐浴,自立自強,,并能有機緣來到大陸清華任教,,度過充實的人生歲月,我尤感幸運,。”
來源:新清華2012-12-28 第19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