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馬拉松賽場上的藍色風暴
學生通訊員 陳祎祥
10月20日上午8時整,,隨著一聲槍響,,三萬余名參加北京國際馬拉松的選手涌入長安街,,開始了馬拉松的征程,。奔跑的隊伍中有一群扎著藍色頭帶的選手格外顯眼,他們就是來自清華大學水利系的22名參賽同學,。
“我本來以為就要跑不動了”

圖為水利系半程站點志愿者盛浩(左),、宋云天(中)和參加半程的選手高靜(右)的合影。楊懿 攝
在水利系參賽陣容中,,參加半程組的有16人,,參加全程組的有6人,。選手們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斗志,,最終所有選手都完成了比賽,完成了水利藍色暴風的接力,。
半程跑在兩小時左右結(jié)束,,全程跑則持續(xù)了四五個小時。談到比賽,參加全程組的大四學生李澄清說道:“到三十公里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就要跑不動了,,尤其是進入奧體公園之后,更是十分難受,。最后我一個勁地喝水喝飲料,,好在還是撐到了終點。”
3字班輔導員,、直博一年級的鐵強到達終點的時候,,臉上滿是汗水蒸發(fā)后留下的細小鹽粒,看見前來迎接的志愿者時,,他還一個勁說“跑慢了跑慢了,,讓你們久等了。”
“十年不是堅持,,是習慣”

圖為水利系4字班的劉建國跑完全程后為自己豎起大拇指,。楊懿 攝
除了參加半程和全程的在校學生,記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位特殊的參賽者——水利系原水工41班的學生劉建國,。在4年本科和5年博士的學習生涯中,,他共參加了7次馬拉松的比賽。今年,,劉建國已經(jīng)參加工作,,但還是堅持跑進人生中北京馬拉松的第十個年頭。不同的身份,,卻還有著相同的熱情,。“記得以前是師兄帶著我跑,現(xiàn)在是我和師弟一起跑,。我們在前20公里相互鼓勵,,關(guān)系一下子拉近了,這種感覺很好,。”
談起這次比賽的成績,,劉建國笑著說:“記得前幾次參賽,我總是一個勁往前沖,,跑完后腿總要疼個一兩天?,F(xiàn)在,我就奔著清華的標準——五個小時去跑,,跑完感覺也挺好的,。”雖然已從水利系畢業(yè),劉建國還是扎上了印著“清華水利”的藍色頭帶踏上跑道,,帶著自己最熟悉的歸屬感,,延續(xù)著水利人的體育精神,。
對于這次的馬拉松,劉建國還有著更多的想法:“相比以前,,現(xiàn)在的馬拉松陣容中的人的衣著更加豐富,,有人穿著奇怪的著裝,有的人帶著吉祥物,。這似乎不是一場比賽,,更像是體育的節(jié)日。”而當問起自己以后會不會也在賽道上“展現(xiàn)展現(xiàn)”自己時,,他笑了:“我沒有那么多的點子,,但我想我會是最忠實的觀眾。”
作為水利系的師兄,,他還對水利體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水利體育一直以來十分優(yōu)秀,,不是靠什么特長生,靠的是良好的體育氛圍,。能力強的上場,,能力不夠的在場下加油。體育鍛煉對個人和集體都有很大幫助,,我報名參加這次馬拉松也說不上什么堅持,,只是習慣了就報個名而已。水利系搭建了很好的體育鍛煉平臺,,希望同學們也積極投入其中,,為自己,也為集體,。”
“我們用溫暖與熱情參加馬拉松”
除了參賽選手外,,馬拉松比賽還有不可或缺的一群人——志愿者。
凌晨四點多,,三號樓的樓道里就開始出現(xiàn)了忙碌的身影,。為馬拉松保駕護航的志愿者們起得比參賽選手還要早,他們已經(jīng)開始了物資的籌備,。五點的紫荊園,,師傅們特意起早為清華的參賽選手們做了早飯。當水利系的隊員們都在吃早飯的時候,,水利系學生會體育副主席盛浩帶領(lǐng)著體育部的成員們最后清點著物資,。記者在同他打招呼的時候,他正站在晨風中等待著參賽選手,,臉上沒有絲毫怠倦,,仿佛對接下來的比賽充滿了期待。
這次的馬拉松比賽,,水利系在十公里,、半程終點、三十公里和全程終點各設(shè)一個服務站,,負責選手們的補給和完賽時的接應,。其中十公里處的志愿者成一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道:“我們的隊員是跟隨大部隊一起跑過來的,,我們一直在尋找水利系同學的身影,。當發(fā)現(xiàn)綁著藍色頭帶的同學跑過來的時候,我真的無比激動,,迫不及待為他們提供水和飲料,。馬拉松是體力與意志力的挑戰(zhàn),他們敢于接受這樣的挑戰(zhàn),,我們很高興,,很為他們自豪。”
就這樣一杯杯飲料遞出去,,一次次伸手攙過來,,志愿者們在陽光下顯出比陽光還要溫暖的關(guān)懷,給予水利系的選手們的很多力量,。
其中,,終點志愿者王昊同學和負責拍照的楊懿同學在完成自己的服務工作后,還不由發(fā)出感嘆:“明年我也要來參加一次馬拉松,。”
(清華新聞網(wǎng)10月24日電)
供稿:水利系 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