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5日是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13個“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清華新聞網與校團委志愿中心合作,,共同推出“身邊的雷鋒”系列稿件,,向廣大讀者展現在清華園里面那些普通學生無私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的故事,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雷鋒,。
紫荊信箱:傾聽你的聲音 十五年接力傳情
我們可以把紫荊信箱比作一扇窗,。中學生們透過這窗,看大學,、看世界,;我們的志愿者在窗的這邊,做一名老師,,做一個朋友,,為之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可以拉起他們的手,一起成長,,一起飛翔,。
——一名普通的紫荊信箱志愿者 劉冰洋
在蛇年春節(jié)期間,,清華大學紫荊信箱收到了幾張新春賀卡。發(fā)來賀卡的是一些曾與紫荊信箱交流過的學生,,他們通過這種形式,,向紫荊信箱表達感謝,并祝愿紫荊信箱能在新的一年里越辦越好,。
成立于1998年的紫荊信箱,,由來自清華大學各個院系的學生志愿者共同經營。15年來,,紫荊信箱已經發(fā)展為全年365天工作的志愿服務組織,,是各地中小學生與清華學子開展“手拉手”長期交流的重要紐帶。2012年,,紫荊信箱累計收到并處理各類信件520余封,。
心語信箱 窗開身邊
2008年,在剛剛發(fā)生汶川地震的日子里,,一封凝聚著紫荊信箱全體志愿者沉重心情的信從清華園向地震災區(qū)的中小學生發(fā)出,。信中說到:“在這里,你可以尋求到一個知心朋友,,一個永遠聽你傾述,,一直為你出主意的人!希望這小小的信箋架起溝通我們心靈的橋梁,,讓我們在災難中互相鼓勵,,互相安慰,挺過難關,。”
跟紫荊信箱有過交流的中小學生人數早已無法統(tǒng)計,,但很多校內的同學即使到畢業(yè)也未必聽說過這個組織。紫荊信箱的工作重點都在校外,,很少針對校內同學開展服務,,但是,紫荊信箱的志愿者遍布全校各個院系,、各個年級,,也有不少校外同學主動要求成為志愿者。
建筑學院2003級的一名志愿者提到:“每年各式的支教扶貧活動回來,,會有很多同學通過書信的方式與當地學生保持聯系,,但常常因為離校、學習緊張等原因,,影響這種交流,。紫荊信箱正好發(fā)揮了自身優(yōu)勢,把分散的星火聚集起來,讓它得以燎原,。” 如今,,每年都有近200名志愿者直接地參與紫荊信箱,通過接力式的工作,,盡力確保來信的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
“參與紫荊信箱非常容易,每個人都可以做志愿者,,只要愿意幫助這些孩子排憂解難就足夠了,。”正如一名志愿者曾說的那樣,“即便自己沒有精力參與直接的信件交流,,可以在其他志愿者寫信時一起出謀劃策,,或是跟自己接觸過的中小學生介紹這個能夠傾聽他們聲音的信箱,甚至也可以只說上一句‘加油,!’”所以,,紫荊信箱有非常多的志愿者,他們都在行動,,他們都是傳情的飛鴻,。
陌路相逢,手足情深
2010年,,一封來信中寫道:“很抱歉當初的決定,,也許你們無法理解我的所作所為。但我現在有能力來回報你們曾經對我的恩了,。”收信的志愿者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與年長的志愿者交流后,,才發(fā)現這里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2008年,一個湖北的高二學生來信向紫荊信箱訴苦,。她來自一個不幸的家庭,,姐姐已經輟學,母親患有嚴重的腎結石需要持續(xù)治療,,父親因過度勞累病倒,。春播季節(jié),為了省錢,,剛倒下的父親堅持勞作,,病情惡化,最終去世,。家中生活沒了著落,,母親決定下地干活,很快病倒并做了腎臟切除手術,從此失去了勞動能力,。之后,,母親無奈之下改嫁,但她的家庭仍然無法擺脫貧寒,。她向學校申請了助學金,,可即便她有多節(jié)省也無法滿足高中最起碼的學習與生活開支。
她四處向人求助,,希望能繼續(xù)高中學業(yè),,滿足父親的遺愿,但始終沒有得到回音,。當她絕望,,正準備輟學打工時,紫荊信箱傾聽了她的訴說,。材料系2006級的一名志愿者當即與其他志愿者商量,,決定輪流資助這個素不相識的“師妹”,在她每次無力負擔學業(yè)的時候寄上一筆錢,,在她需要學習資料的時候送上幾本書,。

“師妹”在一次來信中列出了她所獲得的資助。
人來人往 接力傳情
“花開花落,,清華園迎來了多少滿懷憧憬的少年,,又送走了多少熱情優(yōu)秀的青年。人來人往,,唯有信箱依舊,。”這是一段在紫荊信箱開展服務8周年介紹資料上的話,描述了一個真實的紫荊信箱,。作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最早,、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志愿服務項目之一,紫荊信箱在風雨和考驗中茁壯成長,,承載著一批批志愿者的真情,。
按慣例,每年春季學期時,,紫荊信箱會對畢業(yè)班的志愿者做一次無奈的剔除,,但那些要找某個特定的“哥哥”或是“姐姐”的來信怎么辦?有的志愿者畢業(yè)后會主動說:“來信了,,記得找我,!我郵箱地址不變。”也有的志愿者說:“可能以后我寫信的時間會比較少,。要是她來信了,,替我說聲‘對不起’,,再幫她聯系個比我更好的志愿者吧。”
有時候,,來信的中學生進入到了高考前最為緊張的沖刺階段,,與紫荊信箱的聯系也漸漸斷了。這時,,總有一些志愿者會主動關心起對方的近況,,希望發(fā)一封祝福信,即便知道對方要到高考后才能看到,,也愿意送上一份自己最真誠的祝福:“身處其中的你也許會感到孤單,,然而請相信,我們和你在一起,!”
有些中學生上大學后,,會繼續(xù)聯系紫荊信箱。“上一次來信還是高二的時候,,現在念大學又遇到些麻煩,,我還可以找你們么?”雖然當年給他回信的志愿者已經畢業(yè)了,,但新的志愿者會接上這桿接力棒,,讓來信人知道紫荊信箱依舊愿意傾聽他的聲音。
走出自我 攜手共進
2009年,,紫荊信箱收到了一封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來信,。孩子在信中提到自己計算速度慢、不會列方程,,遇到數學題“就會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像迷失了方向的小羊”。這封信遲遲沒有志愿者處理,,即便是經驗最豐富的志愿者,,也不敢輕易下筆。當時機械系8字班的一名志愿者說:“這是現在最棘手的信,,要求強烈的耐心。”
經管學院2009級的一名志愿者愿意嘗試一把,,花了11小時的時間研究這封信,。他在回信中通過舉例子,一步一步地講解應該如何列方程,,應該如何讓自己算得快,。但是,怕信中舉得例子太難,,他又找了很多朋友交流,,以防內容超出小學六年級學生能夠理解的水平。

志愿者給小學生回信的部分底稿。
2011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孩子的父親來到清華,送了志愿者一袋蘋果以及一份他正在負責遞送的報紙?,F在,,孩子通過QQ跟志愿者繼續(xù)保持著聯系。孩子說:“謝謝您對我的幫助,。我現在的成績有所提高,。只不過我的物理有時也會不理解,希望你不要煩,!”
“很多同學都把不愿與老師,、家長談論的心底話拿來與我們分享。作為只比他們大幾歲的同齡人,,我們成為了他們最信賴的朋友,。”志愿者說,“一對一的信件交流可以讓你了解更多對方的想法,,迫使你盡可能從他的角度來思考,。這不僅讓你有機會為他提供更好的服務,也給了你一個真正走出自我,、面向社會的平臺,。這是參與其他志愿服務很難做到的。”
十年前后 使命依舊
曾任清華大學紫荊志愿者服務總隊副隊長,、紫荊信箱負責人,,生醫(yī)系1999級的夏東棟這樣描述紫荊信箱:
“紫荊信箱的使命——美麗的思想媒介。”
“青少年的思想,,是一種美麗的生物,,還未受到太多規(guī)則的禁錮。它敏銳,、積極,,開始獨立,需要得到交流意義上的指導,。就近的選擇是:學校和家長——他們雖然好心(我們往往在多年后才知道),,卻大多數難以得到理解。青少年與關心著他們的人之間,,缺少一個使節(jié),! ”
“紫荊信箱正是這樣的一個使節(jié)。”
“她比青少年大一些,,和他們一起學習成長,。碰到各種相似的問題,,思索過,懷疑過,,最后成功的走過,;她擁有靜靜傾聽的耳朵,能給予拼搏的激情和力量,,以及走向成功的智慧和經驗,;同時,她也了解長者的苦心,,視野更加開闊,,閱歷更加豐富,可以和他們平等對話,。”
“這就是紫荊信箱的使命——呵護并等待思想開放的日子,。”
(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供稿:校團委志愿中心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