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世界結構工程新潮流
——記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聶建國教授及其團隊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3-01-19 高靚 趙姝婧 趙聰
2013年1月18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聶建國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實驗室后院里,,大大小小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實驗模型,見證了土木系聶建國團隊的奮斗歲月,。
聶建國團隊瞄準新型大跨重載組合結構這一前沿課題開展持續(xù)研究,,最終解決了傳統(tǒng)大跨重載結構的多項瓶頸難題,取得了大跨雙向組合結構,、大跨組合轉換結構,、系列節(jié)點構造技術和綜合抗裂系列技術等多項技術發(fā)明,這些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多項大型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推動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追逐土木工程強國夢
1994年秋天,,聶建國完成為期兩年的清華大學土木系博士后研究工作,,選擇留校任教。他一直為自己的選擇感到慶幸,,說自己“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西方發(fā)達國家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已基本完成大規(guī)?;A建設,。由于缺乏應用需求,研究新結構的動力明顯不足,。而我國在當前及可以預見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土木工程仍會維持快速發(fā)展水平,這為我國趕超并引領世界結構工程發(fā)展潮流創(chuàng)造了機會,。”
聶建國堅信:“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必將實現(xiàn)老一輩提出的土木工程強國目標,,組合結構必將會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公共建筑與高層建筑對大跨重載結構產生巨大需求,,但傳統(tǒng)的大跨重載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存在截面尺寸大、自重大,、施工難度大,、綜合效益差等明顯不足,。聶建國認為,鋼材適于抗拉,,混凝土適于抗壓,,如果能把鋼和混凝土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必將能組合出更具競爭力的結構形式,。
要做一等事業(yè),離不開“十年磨一劍”的艱苦奮斗,。目前,,聶建國團隊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新體系和新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組合結構基本性能,、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拓展了組合結構的工程應用范圍,解決了大型復雜工程結構中的多項關鍵技術難題,。
關乎國計民生不允許失敗
聶建國說:“外形決定了建筑的美觀,,但它的安全性能則直接取決于內部結構。土木工程學科關系到國計民生,,科技工作者責任尤其重大,。”每當看到那些在橋梁事故和地震垮塌中逝去的生命,聶建國都在心里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決不允許失敗,!”
在清華大學土木系結構工程新實驗大廳里,,總能看到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聶建國,。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參與試驗的整個過程。
“一個結構模型試驗從設計到制作,,需要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試驗的破壞過程卻只有短短幾分鐘,為了這寶貴的幾分鐘,,我們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如果每次只是在試驗結束后看照片,就不會有現(xiàn)場那種深刻體會以及隨之激發(fā)出來的靈感,。”聶建國說,。
聶建國和團隊成員的很多靈感都來源于工程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但又不局限于具體問題本身,。“這樣做出來的成果才能反過來指導并引領一大批類似的工程,。”聶建國說,“我們始終堅持源于工程、服務于工程,、高于工程,、指導工程、引領工程,。”
懷著這樣的抱負,,聶建國團隊努力踐行著“做一流科研,出一流成果,,做學術精品”的理念,,自主研發(fā)了一系列新型大跨重載組合結構體系和技術,這些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包括大跨結構,、高層建筑,、國防工程等多個領域,得到國內及國際同行的認可,。
謙虛面對獎勵 悉心培養(yǎng)人才
優(yōu)秀科研成果的創(chuàng)造,,與一個優(yōu)秀的科研團隊緊密相連。對于人才培養(yǎng)聶建國有他的獨到理解:“要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更重要的是要‘為人’,,‘為人’才能更好地‘為學’。”
聶建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的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一直以來,,無論取得什么成績,聶建國始終非常謙虛,,他經常說自己只是趕上了機遇,,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獲得了一些進展。對于這次獲獎,,聶建國說得最多的是“應該感恩于前輩的引領,、指導和鼓勵,感恩于國家大發(fā)展給土木工程學科帶來的歷史機遇,,感恩于清華這個平臺,,感謝我的學生……”。
本次獲獎項目第二完成人,、土木系青年教師樊健生說:“聶老師無論是平時還是周末,、假期,都盡可能堅持在辦公室,、試驗室工作,,經常工作到很晚。幾乎每天晚上都能在辦公室找到他,,隨時可以跟他討論問題,,暢談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而他永遠都充滿了熱情和旺盛的精力。”
剛畢業(yè)的博士生陶慕軒至今難忘與導師初識的情景,。“那時,,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把粗淺的研究想法通過郵件發(fā)給聶老師,。沒想到,,他立即回復并約我見面,還把我的文檔用紅筆逐字逐句做了修改,。”陶慕軒說,,“在我科研啟蒙時期,聶老師培養(yǎng)了我的興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