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接地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5-22 文冰
雞蛋殼拼的紫禁城、“廢銅爛鐵”鑄的中華神獸、絲綿做的土豆…… “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yōu)秀作品展”近日揭開了神秘面紗。散布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和公共空間的200件藝術珍品,不僅讓藝術殿堂多了一份溫馨靈動的意蘊,更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挑戰(zhàn)著觀眾的想象力。
作為目前中國當代最具權威的工藝美術大展,本次展覽分為纖維藝術、金屬藝術、漆藝、陶瓷藝術、玻璃藝術五大系列,200件精品從2000多位作者報名的2575件應征作品中遴選出,不僅囊括了“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中的所有獲獎作品,而且集結了來自全國美展、世界巡展等相關國際藝術和工藝大展的獲獎作品,堪稱“當代國內頂級工藝美術大檢閱”。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表示:“展覽以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和產業(yè)領域中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創(chuàng)新成果為重點,展示最具創(chuàng)新性、學術性、實驗性的當代工藝美術領域的新品力作,搭建起高端的學術平臺,推動當代工藝美術教育與產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
“工藝美術來源于生活,來自大眾,只要你有創(chuàng)意,你也有希望成為藝術家!”開幕當天,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講解員”,他就是展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系主任、纖維藝術家林樂成,對于每件作品,他都如數(shù)家珍,熱情介紹,怕錯過每一個細節(jié)。
“之所以主動擔當講解員,主要想拉近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距離。這便是選擇在大劇院辦展的初衷,”林樂成表示,“藝術和生活密不可分,工藝美術更是如此。國家大劇院作為一個首都文化的地標性建筑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表演藝術中心,與公眾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密聯(lián)系,也使得工藝美術展能夠超越專業(yè)領域,融入社會,融入生活,產生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