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支教改變遠方孩子的一生
來源:北京晚報 2014-7-29 孫樂琪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這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員們的格言。自1998年至2013年,清華大學先后向西部選拔輸送了218名支教志愿者。剛剛結束服務的第15屆研究生支教團,如今分別從西藏、青海、甘肅、河北等支教地,完成任務回到學校。這20位年輕人,回憶起這一年的青春時光和支教故事,都格外感懷。在他們的幫助下,有的孩子獲得了新的機會,有的孩子增強了“做自己”的信心,有的孩子告別了沒有熱水喝的冬天……
宣傳“自主招生” 開辟升學新路
2013年8月,劉通隨河北支教隊來到了河北省阜平縣,進入了這里唯一的一所高中——阜平中學,擔任物理輔導老師。支教的這一年,令他格外有成就感的是讓這些山區(qū)的孩子們了解“自主招生”這條走進名校的新途徑。
“河北當地的教學水平其實是不錯的,雖然是山區(qū),但學生們的素質與城里孩子相差無幾,但是他們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非常不自信。學生們都聽說過‘自主招生’,但他們心里總覺得自己‘肯定夠不上’,‘清華、北大那樣的名校才自主招生呢,我肯定沒希望’。”為了改變這些固有的觀念,讓學生們了解“自主招生”、參與“自主招生”,劉通和支教隊員們可沒少下功夫。
劉通將工作分為宣傳、引導和輔助三個部分。“宣傳是一種理念的傳遞,告訴他們,‘自主招生’這件事,你們是可以做到的,要建立嘗試的信心。引導是修正他們固有的錯誤的認知,告訴他們,‘自主招生’的學校并不只有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全國大概有七八十所高校都有‘自主招生’的計劃,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選擇符合自己條件的高校。輔導則是幫助住校的一大部分學生,解決接觸網絡、獲取信息困難的問題。”劉通回憶,在“自主招生”考試前兩個月里,隊員們把每天的午休時間設為答疑時間,還收集了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貼在教室里。為了幫助學生備考,他們還想方設法找到了往年的試題及答案。到了招考季,他們反復幫助學生修改推薦材料,傳授面試經驗。
在支教隊員們的積極幫助下,阜平中學今年共有20人次獲得了全國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降分或錄取優(yōu)惠。獲取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主要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等院校。劉通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今年,有一名同學高考考了605分,河北省理科一本線是573分,他報考了大連理工大學。如果按正常的錄取成績,大連理工在河北的錄取線大概是650分,在比投檔線少了45分的情況下,由于參與了‘自主招生’的考試,這位同學考取了心儀的學校。”劉通感到非常欣慰。
學生愛戴支教生 自罰幫忙做值周
法學院的孫彤參與支教的學校是西藏軍區(qū)八一校,在這里,他和他的三名清華同學與藏區(qū)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至今講起支教的故事還令他動容。
“支教時,老師們有每周五輪流打掃辦公室衛(wèi)生的慣例。我所在的辦公室面積較大,有時候忙不過來,老師們會找一兩個‘小幫手’來幫忙。”開學第二周,剛好趕上孫彤“值周”,一位名叫丹真索朗的同學,因為沒有按時交作業(yè),被孫老師小小懲罰了一下,讓他協助自己打掃辦公室。小索同學打掃得非常認真,并向孫老師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承諾以后一定按時交作業(yè)。
不知道多少周過去了,小索同學一直信守著自己的承諾,交作業(yè)的情況非常理想。可是有一天,課代表來交作業(yè)時,向孫彤報告,“今天有一個同學沒交作業(yè),正是小索。”孫彤當時非常生氣,小索對學習的興趣正在一點點提升,好不容易改掉的不交作業(yè)的毛病,為什么又回來了?“上課時,我當眾問他,‘丹真索朗,你為什么又沒交作業(yè),你不是答應過以后都要按時交作業(yè)嗎?’”孫彤雖然生氣,但他也明顯看出了小索眼里的委屈,覺得不忍再批評了,“我走到他身旁,小聲問他,‘小索,你到底怎么回事?一個大男子漢,老師說你幾句,你還委屈了?’”小索這才偷偷告訴孫彤,“老師,我算了算,這周又是你‘值周’打掃辦公室,我就故意沒交作業(yè),希望你能把我留下來,幫助你打掃衛(wèi)生。”聽到這兒,孫彤感動非常,“我們辦公室一共十幾個老師,我沒想到他會默默抄下了辦公室的值周表。其實,那天我都沒注意是輪到我放學做衛(wèi)生。”
變成“知心大哥哥” 支持學生音樂路
“我們清華過來的大學生,與當地老師的區(qū)別就是,我們更像是他們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平常的生活中跟他們走得更近,更了解他們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也更支持他們內心的選擇。”在青海省湟中縣第一中學支教的魏榮強覺得,支教這一年最大的收獲,就是獲得了學生們的信任和不舍。
男生小王是湟中一中校園歌唱比賽的冠軍,長得帥氣,唱歌也好聽,是全校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小王有一個困惑,他熱愛音樂,希望以后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但是,無論是他的班主任還是他的父母,都不支持這個選擇。在整個高一期間,小王時常來找魏榮強聊天,訴說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和無暇學習音樂的苦惱。“通過聊天,我發(fā)現他的所有音樂知識,包括對音樂的理解、樂器的使用、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來自自己的感悟,他沒有經過專業(yè)的學習,一切都是自學的,真的非常有音樂天賦。”
魏榮強很支持小王自己的選擇,一直給他打氣。一位在清華學習音樂專業(yè)的同學來看望他,他特意安排這位同學給小王上課,花了許多時間對小王進行專業(yè)方面的指導。“音樂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要走這條路,信心一定要堅定。”
一年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很快到了魏榮強支教的“最后一課”。那是一節(jié)“晚課”,由于鑰匙被其他老師誤拿了,魏榮強和學生們進不去教室,就在樓道的樓梯上坐了一圈,在昏黃的燈光下,講了最后一節(jié)課,氣氛始終都彌漫著淡淡的憂傷。魏榮強回到北京后,有一位學生給他寫信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那天的‘最后一課’讓我想到了魯迅在‘紅樓’講課時的情景。”這種惜別的情誼,讓魏榮強至今感動不已。
“一杯熱水的溫度” 溫暖2500學生心
2013年7月26日,精儀系的元茹峰同學隨西藏支教隊抵達了拉薩,在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擔任學工處干事和機電系教師的職務。在這不平凡的一年里,由藏職院研究生支教團聯合發(fā)起的“一杯熱水的溫度”大型公益活動,令他記憶猶深。
雪域高原的冬天是殘酷的,干燥、缺氧,加上動輒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讓人望而卻步。西藏農牧區(qū)的孩子們,年復一年忍受著這樣的寒冬。他們缺少過冬的棉衣,缺少取暖的設施,甚至喝不到一口熱水。
“一次,我隨支教隊去一所小學考察,孩子們正在進行課間活動。天氣嚴寒,玩耍過后,許多孩子竟然拿著方便面的空袋子,接取自來水管里的生水,直接飲用。”這個畫面至今令元茹峰難以忘懷,每每想起便心有不忍。而這,也是支教團之所以要開展“一杯熱水的溫度”公益活動的直接原因。
經過近一年的不懈堅持,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拉來了十幾萬元的愛心贊助,藏職院研究生支教團已經成功解決了8所高海拔小學學生的飲水問題,為每一間教室購置了飲水機和凈水桶,并向每一位學生贈送了愛心水杯,孩子們終于喝上了健康、放心的熱水。
“第一年,接受我們送出的熱水和水杯的,共有2500名學生,這對于西藏整體學生數量來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是我們盡最大努力的成果。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有很好的幫扶政策,但有些細節(jié)是無暇顧及的。如果每一個去支教或選調、掛職的高校學生,都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們想一想,那么,你能作出貢獻的領域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