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人數(shù)最多、生源校最多、學生年齡差距最大、女生人數(shù)最多……
清華本科新生報到連破該校招生紀錄
來源:北京日報 2014-8-28 賈曉燕 趙輝
昨天,清華大學3500余名本科新生入校報到。今年,該校本科招生總規(guī)模略有增加,其中,理工類考生占81%,文史類考生占12%,藝術類考生占7%。全部新生中,來自縣級及縣級以下高中的考生接近四分之一。
新生破了多項紀錄
和往年相比,今年清華大學本科新生破了好幾項紀錄。
首先是錄取人數(shù)最多——今年清華大學共錄取3500余名本科生,比去年多100余人。
生源校最多——新生來自1200多所中學,比去年增加了200多所,體現(xiàn)了學校在招生選才上的廣泛性、多元性。
學生年齡差距最大——最大的新生32歲,是來自廣西的“考霸”吳善柳,被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yè)錄取;最小新生的是北京八中少兒班學生,今年只有13歲,與吳善柳相差19歲,他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錄取。據(jù)悉,這種年齡差只有在1977年剛恢復高考那陣兒才出現(xiàn)過。
女生人數(shù)最多——今年清華大學共招收了1227名女生,全校男女生比例達到1.9:1。不過,該校還有一些以男生為主的院系,如物理系為13.3:1,機械系為10:1,軟件學院為9:1。“這說明不同專業(yè)對男女生的吸引力、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適應度不同。”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解釋。
同時,今年通過專項計劃入選的學生最多,共有320人,他們都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很多學生是所在貧困地區(qū)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少數(shù)民族新生今年也最多——今年清華大學少數(shù)民族學生比例在10%左右,分別來自26個民族,如白族、布依族、回族、羌族、京族、滿族、蒙古族等。
有意思的是,今年清華大學共招收了7對雙胞胎新生,分別來自北京、湖南、廣東、河南和山東,也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
90余名寒門學子獲資助
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迎新現(xiàn)場,“綠色通道”的標識格外醒目。新生如因家境困難無法湊足學費,可直接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臨時借款用于繳納學費和住宿費,不需要一分錢就可以完成注冊。
新生馬曉君是廣東籍學生,她家以種地為生,奶奶患病在家,正讀高中的弟弟需要照顧。得知這一情況后,清華大學資助中心的老師親自上門,為她介紹學校的各種資助措施和申請途徑。馬曉君提前拿到了由學校發(fā)放的硬臥路費和第一個月的生活費。
報到完畢,馬曉君還定制了屬于自己的手機卡、手機充值卡、自行車卡、被褥卡等學校為困難學生準備的“愛心卡片”。這些卡片共有10種,總價值超過4000元,由學生按需定制,可以在校內(nèi)流通。
今年暑假,清華大學共有35名教師和志愿者分為12個小分隊深入海南、廣東兩省開展家訪,累計走訪了100余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截至8月26日,清華大學已為來自安徽、甘肅、廣西、貴州、河南等省份的90余名新生累計發(fā)放路費、生活費近10萬元。
清華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向輝表示,開學后,輔導員還會和新生談話,了解家庭經(jīng)濟情況及學生就餐記錄等,不需要學生申請,就可以確定資助對象,并按照每年13000元的標準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發(fā)放補貼,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
恢復“四點半”鍛煉傳統(tǒng)
新學年起,清華大學將實施“大一行動計劃”,恢復“第一堂體育課”和“四點半”鍛煉傳統(tǒng)。
體育鍛煉是清華大學的光榮傳統(tǒng),早些年,每天下午4時30分,校園大喇叭里就會傳出“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激勵人心的口號,號召全體師生去鍛煉。由于各種原因,這個傳統(tǒng)一度中斷。如今,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提出“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上操場”的要求,為響應號召,清華大學將在今年新生軍訓中恢復“第一堂體育課”的傳統(tǒng),同時將針對大一新生恢復“四點半”強制鍛煉的傳統(tǒng)。
校團委副書記胡凱透露,初步計劃每周鍛煉三天,讓大一新生去操場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屆時,學校體育老師和體育社團的學生將負責進行指導。
針對個別省份爆出的體育加分造假問題,近期,清華大學會對憑借體育二級運動員加分考入學校的所有學生進行體育專項復核,這種做法在全國高校中是第一次。對于造假或水平嚴重不合格的學生,清華大學將對他們說“不”。
“特殊新生”入清華
今年被清華大學錄取的7對雙胞胎中,有1對來自北京,她們是畢業(yè)于北大附中的李宇舫和李思思。
別的雙胞胎都喜歡穿著一樣的衣服,但這小姐倆卻刻意選擇了不同的襯衫。從小學到高中,倆人雖然一直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卻不在一個班。報志愿時,倆人心有靈犀,都把清華大學作為第一志愿。姐姐考出676分的好成績,加上10分的市三好加分,如愿以償進了環(huán)境學院。妹妹也不賴,通過自主招生,考上了鐘愛的生物醫(yī)學專業(yè)。
有意思的是,倆人都喜歡體育,足球、排球、擊劍、羽毛球都玩得不錯。上高中時,姐姐李宇舫還曾因踢足球骨折過。女生最害怕的1500米長跑對她倆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奧運冠軍葉詩文是在爸爸的陪伴下到清華大學報到的。
她穿了件黑白相間的T恤,上面大大的“18”正是她的年齡。盡管十分低調(diào),還是被同學一眼認出。
今年,葉詩文以優(yōu)秀運動員的身份被保送至清華大學法學院。頭一次進清華校園,她說“感覺好大”,父親葉青松則為女兒能進入名校讀書倍感自豪。聽說清華大學也有游泳隊,葉詩文馬上稱自己想去和隊員交流一下。不過,正備戰(zhàn)亞運會的她實在抽不出時間,下午還要參加訓練的她迅速辦完入學手續(xù),匆匆離去。
下午3時20分,來自廣西欽州的32歲“考霸”吳善柳在父親的陪同下到清華報到。他坦言自己以前打工很辛苦,掙得也少,多次高考結(jié)果自己都不滿意。“我上清華是迫不得已,名校畢業(yè)后工作機會多,希望今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吳善柳此次考進了清華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yè)。很多同學都對他的頗有“傳奇”色彩的個人經(jīng)歷表示驚訝,更有人笑稱已經(jīng)為其準備了“同學大哥大”的雅號。當然也有很多同學對這位未來的同學近期的遭遇抱不平,“社會上對他的議論很多,說他為了獎金什么的。我覺得他為了自己的清華夢執(zhí)著的追求了這么多年,這一點我就很尊敬他。”電機系14級新生王智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