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與清華教授治校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5-5-22 儲朝暉
“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這是葉企孫在得悉王淦昌參加學生運動差點被軍警槍傷時的詰問,,也是他自己不斷對自己的詰問,。正是這樣不斷詰問,才使得葉企孫對自己的使命時刻了然于心,,就是要把科學的種子播撒到合適的對象,,惠及華夏子孫。在實踐中,,他摸索到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就是教授治校,,廣育英才,并在此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
早年清華隸屬北洋政府,,實行校長個人專權,校長多為官員政客黨人,,既無多少學問,,更不懂管理,,且校長更替頻繁,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
1922年,,曹云祥以改革家的面目出掌清華,接受師生建議成立“調查委員會”,,后又成立由各方代表組成的“協(xié)作委員會”,,此時在北大、南開,、東南大學已經實行的“教授治校”也在清華教師心中點燃火種,。清華教務長張彭春更以提出課程改革計劃著稱。1925年他又提出學校與游學分開,,停招舊制留美預備生,,游美學額不再為清華學生獨享,而是向全國大學開放,,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考試,、錄取、選送,,這一激進措施觸動清華舊制學生的利益,,曹云祥感到勉為其難,自然就成為保守一方,,成為矛頭所向,,于是校中出現(xiàn)兩種不同意見。人們隱約感到張彭春后面還站著一位隱身人,,那就是張彭春的哥哥張伯苓的得意門生梅貽琦,,他常去張彭春的住處久久不出。梅貽琦的后面又站著他的學生葉企孫,、吳宓等“少壯派”,、“新勢力”的人,他們主要是由清華培養(yǎng)留美后先后又回到清華任教的人們,。
此后幾年,,清華經過了一番校內政治斗爭,張彭春黯然去職,。但因東南大學風潮導致學校聲勢快速下滑的例子就在眼前,,為免重蹈覆轍,1926年3月,,清華自訂《清華大學組織大綱》,,成立教授會和評議會,進一步實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以安定學校秩序,。教授會由各科系教授組成,教授會成員投票選舉各科系主任,。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評議員由各科系推舉的教授擔任。這一改革的第一項成果是教務長不再由校長指派,,而是由教授公選,。
由于此前一系列事件,清華園里門派紛立,,葉企孫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正宗的“清華派”,。經歷兩年多的風雨,葉企孫鐵定了在清華去曹(云祥)助梅(貽琦)的主張,。吳宓在1927年11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葉企孫函招,,乃往其宅中相見。葉主不助曹,,而推梅為校長,,以梁為董事長。姑靜待之,。”據(jù)可查文獻,,這是清華園里第一個提出推舉梅貽琦為校長的。
1927年11月10日,,在教授大會上,,陳寅恪當面要求校長曹云祥辭職。陳寅恪和吳宓一向很少涉足行政俗務,,然而在此次風潮中他們和葉企孫卻頗為積極,且配合十分默契,,其本意在于維持和營造一個較為理想的學術氛圍,。12月28日,曹云祥遞交了辭呈,,“少壯派”終于得勝,。
葉企孫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引起大家的關注,陳寅恪,、吳宓等人說“這是一個可以擔當?shù)娜?rdquo;,。1928年,北平被北伐勝利的國民政府控制前,,外交部又先后派嚴鶴齡與溫應星維持校務,。在南京勢力尚未滲透到清華的5月31日,清華召開了一次教授會,,葉企孫在這次會上當選評議員,,被“少壯派”推進清華最高議事圈,。
由于此前清華發(fā)生過多次校長被拒事件,國民政府對派員入主清華比較謹慎,,經過一番調查和聽取意見后,,決定由蔣介石的幕僚羅家倫出任清華校長。這位學生出身,、學運起家,、學者型的黨人出任校長前托人打聽清華內部情況,葉企孫又被推上前臺,,于是南京方面“通過趙元任邀葉企孫南下與羅會面,,聽取他的意見,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才宣布羅家倫為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8月17日,,國民政府宣布了羅家倫的任命。8月22日,,清華學生會成立的校務改進委員會在教師的支持下派三人代表赴南京向羅家倫遞交了《改進清華意見書》,。
此時,清華少壯派在選擇校長的標準上已形成幾點共識:一無黨派色彩,,二要學術淵博,,三是人格高尚,四要確能發(fā)展清華,,五是聲望素著,。依這個標準,羅家倫并不完全符合,,而作為過渡又是不錯的人選,。
1928年9月,羅家倫上任,。11月2日,,羅家倫主持教授會,選舉評議員教授中的四個名額分別為葉企孫,、吳之椿,、金岳霖、陳岱孫,。12月8日,,羅家倫聘葉企孫為獎學金委員會委員,同時又聘葉企孫等7人為招考委員會委員,。1929年春,,清華學校正式改稱清華大學,1月18日,葉企孫又被聘為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實行教授治校當時遇到的最大障礙是“足跡從不履清華”的官僚政客董事會,。3月18日,羅家倫赴南京向董事會報告本校校務,。4月1至4日董事會在南京開會,,否決了羅家倫和評議會關于發(fā)展學校的計劃,引發(fā)師生取消董事會改為教育部直轄的運動,。4月8日,,評議會向教授會建議:“呈請國民政府取消董事會制度,實行教授治校,,校長由教授推舉,,呈請國民政府任命之。”羅家倫曾以提出辭職與董事會抗爭,,學生則表示“無論國府批準與否,,本校無人表示挽留”,讓羅感到了一己力量之單薄,,只能與學生和教授聯(lián)合,,對葉企孫這樣在師生中已有威望的教授比較尊重。5月2日,,第七次教授會議決:致電行政院及教育,、外交兩部,就清華直屬教育部問題與該院及兩部協(xié)商,;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兼管清華大學基金,。會上推舉葉企孫、楊振聲為代表,,南下與政府各部門磋商,。
5月6日,葉企孫一行赴南京,,羅家倫帶他們去見陳果夫和陳立夫商談清華改組問題,。5月1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國立清華大學脫離外交部改由教育部專轄的提案,。11日,葉企孫對南京記者發(fā)表談話,,闡明上述二事之原委及意義,,指出“清華奉國府命令改組大學,意即要把清華從留美預備性質改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機關,。大學辦得好,,能比上外國,也就不用那種暫時性質的、不經濟方法往外國送學生了,。”20日,,葉企孫一行完成使命返校。
1929年6月12日,,教育部呈準行政院頒布了《國立清華大學組織規(guī)程》,,規(guī)定清華大學設文、理,、法三院共15個系,,并將此前的教師會正式改為教授會和評議會的組織。教授會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可選評議員及院長,,它所作關于校政的決議,校長一般須執(zhí)行,。評議會是立法機構,,相當于教授會的常務委員會,由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各院院長及教授會選出的7名評議員(后改為9名)組成,。6月29日,,教育部下令取消清華大學董事會。
與董事會斗爭取勝顯示了教授會的力量,,迫使羅家倫接受了院長由教授會產生的做法,。1929年7月6日,教授會選出院長候選人后,,由羅家倫聘楊振聲,、葉企孫、陳岱孫分別任文,、理,、法三院院長,薩本棟也因關心校事并才華出眾被選為最年輕的評議員,。羅家倫常明言“不知有所謂學校派別”,、“我個人在黨內不參加任何派別”,但在他任上還是倚重北大出身的教授,,對梅貽琦,、葉企孫尊重卻未必信任,他用楊振聲取代梅貽琦任教務長,,用馮友蘭任文學院長讓清華人不免有這樣的感覺,。
1930年5月,,校長羅家倫辭職離校。此后,,清華11個月沒有官方委任的校長,,純粹由教授會代表全體教授治校,葉企孫代理校務會議主席兼代理校長,,主持校務,。由此,教授會成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教授治校成為既成事實,。
1931年10月14日,國民政府批準了吳南軒的辭職,,任命駐美學生監(jiān)督梅貽琦為校長,,在梅到任前,由葉企孫主持校務,。
這個任命恰與葉企孫兩年前的主張一致,。這并非葉企孫先知先覺,也不可能靠葉企孫暗中運作,,而是他依據(jù)自己內心的良知和價值,,用自己的理性深思熟慮的結論,任命梅貽奇為校長不只是符合葉的意愿,,也符合教授治校的方向,。相關史料也證明,早在兩年前,,葉企孫已就此事與陳寅恪,、吳宓等人達成默契。1931年11月,,葉企孫致函梅貽琦,,敦請速歸任職。12月3日,,梅貽琦返校就任校長職,。
梅貽琦到任后,葉企孫鼎力支持,,教授治校體制得以保持延續(xù)和發(fā)展,,梅遵從了由上述過程形成的校務會議和評議會成員由教授會選舉產生,成為教授會的常設機構并對其負責,,教授會是學校最高權力機關的教授治校體制,,并在其任內成了一套“習慣法”,初步取得合法地位,。這一體制是對此前各校教授治校體制的完善和提升,不僅此后沒有再出現(xiàn)“倒梅”的,還鑄就了清華的“黃金十年”,,而且一直沿用到西南聯(lián)大,,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范例,葉企孫是這一制度建立當之無愧的中堅,。
經歷上述過程,,教授會的作用日益增大,葉企孫在教授治校體制形成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威信日益增高,,成為清華的核心人物,并受到師生們的推崇,。
葉企孫等人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就是教授治校,,說白了就是嚴格遵循議事規(guī)則,拒絕外行人進入學校管理層,,使清華免落陷阱,,把不懂科學、不聞學術,、不諳教育的人掃地出門,,它防止了舊制度下官僚體系對大學教育的侵蝕和破壞,同時把學校的行政權作分散化處理,,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在保障大學的民主辦學、民主管理,,保證學校的獨立,、學者和學生的思想自由,以及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方面,,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此后,清華大學各項學科建設飛速發(fā)展,。葉企孫執(zhí)掌的清華物理系和清華理學院更是如此,,為中國培育出數(shù)以千計的理科人才。中國眾多知名科學家,、院士,、專家和學者都出自原清華大學理學院,直至1952年清華理學院各系被調整到外校,,葉企孫也離開清華,,這段輝煌才暫告段落。
?。ㄗ髡呦抵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本文摘編自作者著《葉企孫畫傳》第三章“教授治校廣育英才”)
鏈接
葉企孫對清華理學院的貢獻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正式成立,開始招生,。9月2日,,葉企孫參加了大學部普通科召開的第一次教務會議,此后歷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學院長,、代理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等職務,,包括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在內,,葉企孫在清華連續(xù)任教27年。
物理系成立之初,,第一屆學物理的有4個學生,,即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和鐘間,。第二屆只有兩個人,第三屆只有一個人,。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三年級,都是葉企孫一個人教的,,所有的課都是他一個人開,,一年級講普通物理,二年級教電磁學,,三年級教光學,,四年級則帶學生寫畢業(yè)論文。不是他想一個人單槍匹馬,,而是他想請人家來,,人家不來,也請不到,。
1926年秋,,清華學校擬定本科四年,新制清華學校將成為四年一貫制大學,,并設定17個系,,已開出課程的系中就有物理學系。當時中國已有多所大學高調開出各種課程,,但大多偏重于課堂上說理,,對崇尚玄學傳統(tǒng)的中國人非常合口味,卻對學生的實際操作一無訓練,,只能空談研究卻不知研究為何事,。葉企孫深知此弊,,狠抓實驗,抓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要求學生必須學木工,、金工和機械制圖課,隔周或一個月有一次不預告的測試,,講熱力學時要求每人制作一個溫度計,理論與試驗聯(lián)系起來,,讓科學在中國扎根,。
經過幾年努力,清華物理學系已經在國內嶄露頭角,。1929年1月12日,,中國科學社舉行十五周年紀念大會,吳有訓在會上贊揚葉企孫領導的清華物理實驗室:“中國現(xiàn)在的物理實驗室可以講述者唯中央大學,、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而已。然此三校則以清華為第一,。此非特吹,,乃系事實。蓋葉先生素來不好宣傳,,但求實際,。以后我們希望在本校得幾位大物理學家,同時還希望出無數(shù)其他大科學家,。”這段話是對葉企孫到清華后四年工作的忠實評價,,也為清華大學理學院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年7月,,清華大學成立文,、理、法三個學院,。經教授會選舉,,校長羅家倫聘楊金甫(振聲)、葉企孫,、陳岱孫分別任文,、理、法三院院長,。理學院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理等六系。葉企孫由此既是清華物理系的創(chuàng)建者,,又是理學院及該院各系的奠基者,。
理學院1929年創(chuàng)立后,葉企孫就不只在意物理系,,而是特別注意在經費分配上對各學科發(fā)展都很關心,,其他各系也發(fā)展迅速,使理學院成為當時清華最大也是最重要,、最先進的一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