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之女感念父親言傳身教:懷平常心,,有獨立性
來源:新華網(wǎng) 2013-06-18 吳鍾昊
在世人看來,,陳寅恪是國學大師,、史學巨匠,,但在大女兒陳流求眼里,陳寅恪是一個親切的父親,,教會她們?nèi)忝靡云匠P暮酮毩⒕裥凶哂谌耸篱g,。
“他對我們要學什么從不干預,只是讓我們獨立地思考,,獨立做決定,,讓我們做我們想要做的任何工作。”陳流求說,,父親做歷史研究像做科學研究一樣嚴謹踏實,,常常叮囑她學醫(yī)萬不能馬馬虎虎。
陳寅恪有三女:大女兒陳流求,,二女兒陳小彭和三女兒陳美延,。陳流求13歲開始在外住校讀書,1953年大學畢業(yè)后服從學校分配,,到西南地區(qū)工作,,因為交通不便很少回家,與兩個妹妹相比,,她與父親相處的時間比較少,。
18日,陳流求在父母歸葬廬山十周年之際對記者談起幼時往事,,感觸良多,。
陳寅恪被稱為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但陳流求并沒有覺得父親和清華園里的其他大家學者有什么特別,。不過,父親常懷平常心,,處事低調(diào)淡定,,讓她印象深刻。
陳流求記得一二年級時期末考試得了高分,,得到老師獎勵的鉛筆,,她欣喜地把成績單和獎品給父親看,但陳寅恪的反應很平淡,。“父親回答,,‘哦,知道了’,,回頭又反問我,,在班上年紀是不是偏大,那是不是本來就應該比別人學得更好?”陳流求說,。
陳氏門堂三代世家,,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官拜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詩文名家,。陳流求三姐妹卻沒有人從事文史研究,,她們也從不對祖輩和父親的學術(shù)思想做任何評價。然而,,陳寅恪一生治學秉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卻反映在他對女兒們的教育中。
陳流求坦言,,從小壓根兒沒有想過要學習文史,,因為看到父親體弱多病,于是立志從醫(yī),。二妹小彭學了生物,,只有三妹美延曾經(jīng)和父親探討過要不要學文史的問題。陳寅恪答說,,要是學歷史,,要超過他才好。美延最終選擇了化學,。
陳氏家族重孝道,。陳寅恪留學初期是自費,后來民國政府出資提供公費,,但是由于內(nèi)戰(zhàn)不斷,,政府無法將錢寄到國外。陳寅恪學成回國后,,當時江西省教育部門將這筆錢一次性給了他,,他便在廬山買下松門別墅讓父親陳三立居住。
陳流求回憶,,住在清華園的日子是全家過的最好的時期,,那時父親收入比較高,常常拿出一半的工資給住在城里的祖父開銷,。
“在家庭中,,他扮演的是一個普通兒子、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對上對下都很負責,。”陳流求說,父親總是竭盡全力讓三個女兒接受良好的教育,,即使抗戰(zhàn)艱苦時期,,她依然可以住校學習,,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2009年,,在雙親陳寅恪,、唐篔去世40年后,七八十歲的陳氏三姐妹完成書稿《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并于2010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她們傾注心血回憶了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種種親歷,、親聞,、親見的往事。
陳流求說,,父親生前的心愿是能夠歸葬杭州,,陪伴祖父母,但是西湖景區(qū)不能接受新添墓葬,。既然杭州不行,,三姐妹想畢竟江西是老家,再加上祖父與廬山的淵源,,后經(jīng)過多方奔走,,將父母歸葬于廬山植物園,也算是圓了父親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