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第十四輯所收的《成后》篇共由9支簡組成,,是一篇已經(jīng)佚失兩千多年的珍貴典籍,與西周前期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整篇簡文內(nèi)容典雅古奧,,語言風(fēng)格與史墻盤有些近似,不易索解,,加上多支簡文有不同程度的殘損,,更增加了釋讀的難度。
“文奠禹?!笨赡苁侵钢芪耐醯臉I(yè)績
《成后》簡的第一支中有“文奠禹浚,,甸度從則”之語,頗讓人費解,。對于其中的“文奠”,,整理報告曾給出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rèn)為這里是講堯的功績,;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這里是指周文王事跡,。筆者傾向于后一種理解。
本篇簡文是從“成后念往”亦即周成王回顧往昔入手,,講述了周人是如何建邦立國,,歷代周王又是怎樣勤勉從政、任用賢臣,、安邦保民的情況,。我們知道,周人雖然是在武王時才滅掉了商朝,,但是真正確立滅商格局的則是武王的父親文王,。因此,在周人回顧和講述自己的開國歷史時,,都不約而同地從文王開始講起,,如《尚書》中的《顧命》《文侯之命》諸篇,《逸周書》中的《祭公》篇,出土金文中的大盂鼎,、史墻盤,、逨盤、毛公鼎,,等等,,全部都是這樣一種敘述模式。
如果我們結(jié)合周人這種固定的歷史思路來分析,,“文奠禹?!焙芸赡芫褪窃谥v周文王的業(yè)績?!拔摹敝傅氖侵芪耐?,“奠”訓(xùn)為“定”,奠定,;“禹?!睆淖置嫔峡词侵v大禹治水,但實際上我們知道大禹治水時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把當(dāng)時的天下劃分成了九州,,這里的簡文是借用“禹浚”來表達九州也就是天下的含義,。因此“文奠禹?!币痪渲v的是周文王已經(jīng)奠定了掌控九州(亦即天下)的實力,其含義與逨盤的“奠四國萬邦”,、禹鼎的“奠四方”或者曾侯與編鐘的“撫奠天下”相類似,,是對周文王時期周人實力的充分肯定。
關(guān)于周文王統(tǒng)治時期周人的迅速發(fā)展情況,,在《論語·泰伯》中,,孔子曾有一句著名的概括:“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痹谥芪耐醯挠行е卫硐?,周人的實力已經(jīng)遠遠超過商朝,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取得了對殷商的絕對性優(yōu)勢,,“文奠禹浚”就是對周文王成功治國的一種充分肯定,。但是,,當(dāng)時的周文王仍然恪守君臣之分,,并沒有對商朝發(fā)動最后一擊以取而代之,所以孔子稱贊周文王具有“至德”,,而這也是我們理解“甸度從則”一句的關(guān)鍵。這里的“甸”當(dāng)訓(xùn)為“治理”,,而“度”義為“揆度”,,“則”就是規(guī)則、原則,?!拔牡煊砜#槎葟膭t”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文王已經(jīng)具備了統(tǒng)治九州的實力,,但他治理國家和揆度事情仍然遵循既有的規(guī)則,即仍然臣服聽命于商,,而這也就是他被孔子譽為“至德”的原因,。
《成后》篇第一支簡的后半部分缺失,影響了全文的解讀,,但是從第二支簡所說的“咸戡不服”來看,,缺失的內(nèi)容應(yīng)該屬于討論周武王的部分,重點是在講武王翦滅殷商,,戡定四方,,成為天下共主的事跡。這也是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所總結(jié)的“武王大敗之,,成厥功”的內(nèi)容,。簡文對于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政治形勢的描述,應(yīng)該說是非常精當(dāng)?shù)摹?/p>
“今后”可能是周康王
先秦時期的“后”,,常常是指國君,。整理報告已指出,文中的“成后”指的是周成王,,顯然是正確的,;不過,簡文后面另外有一句“高寵今后”,,整理報告認(rèn)為這里的“今后”也是指周成王,,對此我們有一點不同的想法。
我們知道,,周初已經(jīng)開始實行謚法,,文王、武王,、成王中的“文”“武”“成”等稱謂皆為死后之謚而非生稱(參見李學(xué)勤《金文與西周文獻合證》,,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23年版,,第218—219頁)。清華簡《成后》一開始就說“成后念往”,,已經(jīng)提到了周成王的謚號“成”,,這說明當(dāng)時周成王已經(jīng)不在人世;因此,,簡文后面所說的“今后”就不太可能是成王,。因為“今后”是目前在位的國君,是不可能有謚號的,,如《古本竹書紀(jì)年》和《世本》中所說的“今王”,,情況即是如此。按照周人當(dāng)時的敘述慣例,,這里的“今后”更可能是成王的兒子周康王姬釗,,這一點對照西周時期的史墻盤和逨盤可以看得更為清楚。史墻盤作于周恭王時,,前面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業(yè)績,,然后稱當(dāng)時正在位的周恭王為“天子”,;逨盤則歷述自己先祖輔佐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諸王的經(jīng)過,,然后也稱當(dāng)時在位的周宣王為“天子”,。《成后》篇的敘述,,也是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的,,以“成后念往”回顧歷史為切入點,先講文王,、武王,,再講成王,,最后是論述“今后”,也就是周康王,。
如果我們推測不錯的話,,這篇簡文很有可能是周康王時的一篇文獻??梢耘c《成后》篇相對比的,,就是《尚書》中的《顧命》篇?!额櫭返那鞍氩糠质侵艹赏醯呐R終遺言,其中回顧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建國歷程,,以及自己嗣守文,、武大訓(xùn),勤勉治國的情懷,,希望自己的太子姬釗能夠繼承發(fā)揚文王,、武王的光榮傳統(tǒng),燮和天下,。而周康王在即位后也向大臣發(fā)表誥命,,其中回顧了周朝先王們的偉大功績,希望群臣能夠努力輔佐自己,,治理好國家,。《顧命》篇的內(nèi)容與清華簡《成后》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不排除該篇是周代史官根據(jù)這段歷史故事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
“度”與西周早期的治國理念
清華簡《成后》中總結(jié)了西周早期諸王的治國理念,如任用賢臣,、實行德政等,,其中對于“度”的強調(diào)也很值得我們重視。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甸度從則”之外,,簡文中還有多次提到了“度”,,如“規(guī)度四荒”(第4簡)、“文武受度”(第5簡),,十分顯目,。
“度”意為揆度、測算,,是一個動詞,,同時也可以表示經(jīng)過揆度和測算后所確立的標(biāo)準(zhǔn)、規(guī)則和準(zhǔn)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道,。我們知道,,《逸周書》一開始是《度訓(xùn)》《命訓(xùn)》和《常訓(xùn)》三篇,據(jù)說它們就是由周文王所作,,其中的《度訓(xùn)》和《命訓(xùn)》篇極其重視“度”的作用,,如《度訓(xùn)》篇言:“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權(quán)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命訓(xùn)》篇還詳述了六種“度至于極”的情況,, “極”指的就是“中”或“中正”,,六極就是六種最好的“中”或“中正”狀態(tài),它們需要通過反復(fù)的揆度和測算才能夠?qū)崿F(xiàn),。清華簡《成后》說是“文武受度”,,這與周文王作《度訓(xùn)》的傳說顯然是相一致的。而《大戴禮記·少閒》篇稱“文王取人以度”,,清華簡《保訓(xùn)》載周文王臨終前所告誡的“中”的理念,,加上《成后》篇“規(guī)度四荒”的論述,這些無不在提示我們,,西周早期的治國理念中,,“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和意義。
周人所說的“度”,,其目的是要求取中道,,后來儒家將之進一步發(fā)揮,提出了中庸之道,,《論語·雍也》篇載有孔子的名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中的“民鮮久矣”也預(yù)示這一理念曾有著久遠的歷史,。按照《論語·堯曰》的說法,堯把君位禪讓給舜時,,就曾要求舜要“允執(zhí)其中”,,后來舜也是這樣來要求大禹。2009年清華簡《保訓(xùn)》公布時,,李學(xué)勤先生就曾指出:“堯,、舜、禹的傳承都講到中道,,這和《保訓(xùn)》的思想似乎有一定關(guān)系”(《論清華簡〈保訓(xùn)〉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現(xiàn)在再聯(lián)系到清華簡《成后》篇“文武受度”“規(guī)度四荒”的論述,,這些都在提示我們,,西周早期的治國安邦歷程中,,“度”也就是求取中道的理念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的價值挖掘與傳承傳播研究”(20&ZD3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