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美國為網絡課程瘋狂
2012年年初,,斯坦福大學幾位知名教授離開學校,,先后創(chuàng)建了兩個提供 “大規(guī)模公開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或MOOC)”的平臺———Udacity和Coursera,。自此以后,,盡管對網絡課程的各種質疑從未間斷,,美國高等教育界還是在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哥倫比亞等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引領下陷入了“MOOC狂熱”,。一時間,關于網絡課程,、網絡教育的報道和討論充滿了各種媒體,。《高等教育紀事》也專門推出了“網絡教育”專題,,本文主要內容就來自這一專題,。

圖1 登記參與至少一門網絡課程學生人數的變化
事實上,自步入21世紀以來,,網絡教學模式已經漸漸風靡于美國高等教育界,。根據培生教育集團 (Pearson)出版的《2011年美國網絡教育報告》,從2002年到2010年,,全美國登記參與了至少一門網絡課程的人數由160萬增加到約614萬 (圖1),,網絡課程學生規(guī)模占高等教育總招生規(guī)模的比例從約10%上升到31.3%,而認同網絡教學為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之關鍵因素的高等教育機構從約 50%上升到65.5%。報告還指出,,51.1%的學生認為網絡和傳統(tǒng)課堂兩種教學模式的效果差不多,,16.5%的學生則更喜歡前者(圖2)。網絡課程在增加學習自由度,、實現個性化輔導以及靈活運用教學材料等方面的優(yōu)勢尤其突出,。
那么,2012年出現的“MOOC狂熱”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呢,?
首先,,高校紛紛引進網絡教學模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網絡教學模式在教學自由度和資源豐富性等方面對師生的吸引,,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則是大學對經濟危機及財政緊縮的回應,。正如杜克大學戴維森 (Cathy N.Davidson)教授所說:“很多大學是在 ‘瘋狂的壓力’之下涌向MOOC的。它們總是輕易相信網絡課程能夠幫忙省錢,。”在政府縮減了高等教育經費的各州,,開發(fā)網絡課程似乎成為高校節(jié)約經濟成本、提高教學覆蓋面的最佳選擇,。

圖2 高校首席學術官對網絡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
其次,,許多新開發(fā)的網絡教學平臺推動了網絡課程領域一場理念和技術上的改革。擁有16萬學生的人工智能課程教授特倫(Sebastian Thrun)是 Udacity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他認為Udacity的理想是確立一種新的網絡教學模式,,它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完成學習,而不是一味地聽老師講授怎樣解決問題,。網絡課程不應僅是對教室教學過程的復制,,目前大多數MOOC只包含講座錄像和課后簡單習題的模式必須改變。為此,,Udacity和Coursera等平臺都綜合引進了更為靈活的生師,、同輩互動途徑,以及更為準確的作業(yè),、測試評估手段,。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合作創(chuàng)建的edX雖然起步較晚,卻是網絡課程技術改革的先鋒,。為給成千上萬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學業(yè)評估,,麻省理工的教授開發(fā)出Caesar軟件,將作業(yè)和測試的批復任務分配給世界各地的校友志愿者,,既巧妙利用校友資源,,保障教學評估質量,又促進校友與學生直接互動,,增加雙方選賢或擇業(yè)的機會,。此外,,edX還嘗試把優(yōu)質的網絡課程內容與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結合起來,幫助改善全美乃至全世界的課堂教學,。參照電子游戲形式進行虛擬實驗操作也是他們正在開發(fā)的項目,。如果成功普及,它將大大降低學校建立實驗室的成本,。
再次,,為保障教學質量和經濟利益,MOOC新近最大的改變應該是開始為完成課程的學生提供正式認證,,甚至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互認,。例如2012年9月,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全球網絡校園”宣布接受在Udacity上完成計算機科學概論課的學生轉換學分,。Coursera的全部33個北美頂尖合作高校都可以有償為完成本校課程的學生提供認證,。麻省理工也在春季學期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門認證課程。而加州大學系統(tǒng)的 “UC Online”平臺甚至能直接為學生提供可在其不同分校之間實現轉換的正式學分,,顯然意圖把網絡教育真正納入其學校系統(tǒng)之中,。在美國西部,已經有15年歷史,、致力于向全美推廣非營利性網絡教學的西部州長大學(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因其第三所分校在德克薩斯州的創(chuàng)立而再次得到關注,。2011年底創(chuàng)立的德州分校的定位是通過靈活且切合地方實際的網絡課程,幫助有一定高等教育基礎的成年人精進專業(yè)能力,,并依靠學校與社會,、企業(yè)的緊密關系幫助學生實現事業(yè)突破。截至2012年8月,,該校學生數已突破3000人,。
當然,我們也不應忽略,,2012年美國高等教育網絡課程的發(fā)展并不只有欣欣向榮的一面,,它所遭受的質疑和實踐中遇到的困境也都沒有逃過媒體的關注。隨著各種新平臺的創(chuàng)建,,網絡課程市場變得越來越擁擠,,難免上演殘酷的競爭,。僅以加州大學為例,,很大程度上鑒于政府撥款縮減而創(chuàng)立的 “UCOn鄄line”原計劃吸引600萬美元私人基金投資,結果卻只拿到了不到75萬,,不得已只有通過其他方式籌資,,反而更加重了大學系統(tǒng)的負擔。而同一時期,,Coursera卻獲得了2000多萬美元的私人投資,。盡管加州大學依舊雄心勃勃,試圖依靠學校品牌和正式學分的吸引力超越一般 MOOC模式,向大學系統(tǒng)內外的學生同時推廣其網絡課程,,但高昂的學費(每課程計劃收取1400~2100美元,;系統(tǒng)內學生因已交納學費故無需支付)、至今仍不穩(wěn)定的財政運行情況,、相比Udacity和Coursera等并無優(yōu)勢的教學方式以及網絡課程可能對整個大學系統(tǒng)造成的難以預估的沖擊等,,都成為加州大學內部教授和外部社會質疑 “UC Online”的焦點。“UC Online”因此步履維艱,,進度遲緩,。
通過網絡的傳播,美國對網絡課程的狂熱實際上已經延伸到全世界包括中國,。根據谷歌的統(tǒng)計,,僅耶魯大學薛立·卡剛(Shelly Kagan)教授的“死亡哲學”這門課程,平均每周在中國大陸的點擊量就超過3000次,。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更是憑借其以正義為主題的公開課被《中國新聞周刊》評為“年度最具影響力國際人物”,。隨著國外網絡課程的實踐日益成熟,國內不少高校也在不同程度上開始探索開發(fā)自己的網絡課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不會也經歷創(chuàng)建網絡教育平臺的狂熱?我們又能從美國的實踐中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呢,?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編譯/馬瑩)
來源:新清華 2013-01-04 第19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