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逐真知,,悉力同行
——在清華大學2019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上的發(fā)言
建筑學院博士生新生 張琳

張琳在清華大學2019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發(fā)言 李派 攝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建筑學院的2019級直博生張琳,,很榮幸能夠作為新生代表在這里發(fā)言。
今天,,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同學們相聚在這里,。雖然我們的國籍、民族,、家鄉(xiāng),、專業(yè)不盡相同,,但今天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清華人;也許我們每一位新同學都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或工作經歷,,但我們一定都曾有一個共同的清華夢,!
我的清華夢始于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吳良鏞先生。我本科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有一天我偶然知道母校優(yōu)美的校園規(guī)劃設計出自吳良鏞先生之手,,從那時起我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顆“清華夢”的種子。在吳先生的感召與啟發(fā)下,,我鞭策著自己不斷默默澆灌著心中那顆種子:我在無數的夜晚里埋頭于浩繁的圖紙,,我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參與設計的寶貴機會,我始終努力探索著建筑設計中無窮無盡的變化與融合,。而今天,,這顆種子終于開花結果了,我正式成為了一名清華人,;而我的博士生導師正是吳良鏞先生當年的博士生——朱文一教授,,這不得不說是一段奇妙的清華“緣”。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與清華有著一段美麗而又勵志的故事,;也正是因此,我們今天才能夠相聚在這最好的清華園里,,躊躇滿志地規(guī)劃著自己未來的學習,、科研和生活。我們已經等不及去藝術博物館瞻仰來自全世界的藝術瑰寶,,感受文化的多元與醇厚,;我們已經等不及去實地考察一下東操、西操,、北操,、紫操,到底哪個更適合夜跑,,哪個更適合晨練,。我們想隨著天文系一同去仰望星空,更想讓清華簡帶我們回到那段塵封的歷史,。我們欣喜地看到清華不斷描繪出一個個嶄新的畫面,,正如我們很早就聽過的那句話:“清華足夠大,給你無限可能,。”
我們明白,清華賦予我們的是廣闊的平臺,,是寶貴的機遇,,同時也是許多未知的挑戰(zhàn),。面對著未來或許并不平坦的道路,我們更需要保持旺盛的探索能力,,錘煉堅韌的恒心毅力,,打造過硬的本領實力,來堅守住最原初的夢想,。
充滿好奇,,挑戰(zhàn)未知,我們要保持旺盛的探索能力,。在暑期團校的講座上,,薛其坤老師鞭策我們說:“要多讀幾本看不懂的書,保持對新概念新知識的強烈興趣,。”相比起停留在研究的安全區(qū),,我更希望能夠在以往未曾涉獵過的領域中考索探微;相比起固守著自己的專業(yè)方向,,我更希望在“微沙龍”中聽一聽來自不同專業(yè)同學提出的建議,;相比起日復一日地閉門造車,我更希望在海內外各類實踐交流項目中獲得突破邊界的靈感,。“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特色時刻提醒著我們:作為清華人,,應該時時注重擴展視野,,開拓思路,要鼓起勇氣去探索我們好奇的未知領域,。
腳踏實地,,篤學力行,我們要錘煉堅韌的恒心毅力,。猶記得建筑大師,、清華老學長梁思成先生,曾在揚子江畔的李莊度過了九年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歲月,,其間甚至當掉了自己最鐘愛的鋼筆和手表,;也正是在這九年里,梁先生寫下了中國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筑史》,。一代代清華前輩不僅為今天的科技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品格更成為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相信,,今后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奮戰(zhàn)在教室里,埋頭于圖書館,,還是扎根于實驗室,,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
行健不息,勇?lián)姑?,我們要打造過硬的本領實力,。在研究城鎮(zhèn)化課題的過程中,我曾走訪過多個鄉(xiāng)村,。令我驚奇的是,,在很多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都出現(xiàn)了清華人的身影,。這讓我意識到,,夯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并運用自己所學為祖國的發(fā)展提供動力,,是清華人永久不變的重要課題,。穿梭百年歷史,清華人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而在喜迎祖國70華誕之際,,我們共同走進清華園,更應該努力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打造過硬的本領實力,勇?lián)鷷r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竭盡所學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yè)中,!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準備大步向前去擁抱未來,;我們將更加深入地去認識清華、感悟清華,、融入清華,,并攜手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清華。讓我們一起出發(fā),,夢逐真知,,悉力同行,在清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在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人類進步的進程中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
編輯:趙姝婧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