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校史研究有更大的發(fā)展
賀美英

賀美英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黨委對校史工作非常重視,。一些退下來的學校領導及部處長,積極參與了校史編委會的工作,。還有一些年輕的同志調入了校史研究室工作,,增加了生力軍。學校在建圖書館三期的同時,,修建了檔案館,。在百年校慶前夕,建成了校史館,,使校史研究的工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開設了百年校史的基本展陳,并使學校和各系的一些專題展覽可以經(jīng)常展出,,成為學校師生,,特別是青年學生很好地了解學校歷史和接受教育的一個基地。
校史工作不是一項熱門工作,。要寫出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經(jīng)過艱苦的工作,,資料要準確、完整,,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改革開放以后,,校史研究室先后出版過《一二·九運動資料》《戰(zhàn)斗在一二·九運動的前列》《清華大學史料選編》《清華英烈》《清華人物志》《清華革命先驅》等一批校史編研成果,得到老校友及老同志們的認可,。上世紀90年代初,,學校組織各院系、部處等單位,,歷時8年,,在90周年校慶前出版了《清華大學志》上下卷。2008年,,學校又全??倓訂T,組織各單位力量進行修編增補,,歷時10年,,編撰了清華大學百年校志,即四卷本的《清華大學志(1911-2010)》,,完成了一項艱巨的工程,。
近十幾年,學校啟動了《清華大學史》編寫工作,,專門聘請江崇廓,、孫殷望、馬栩泉三位老同志作為主筆,,配備了校史研究室的三位青年人做助手,,協(xié)助他們做研究工作。剛開始時,,一點補貼都沒有,,后來才從基金會找點錢給點補貼。十多年來,,他們不計名利得失,,不顧體弱多病,一直默默無聞地工作?,F(xiàn)在他們三人中,,孫殷望、江崇廓兩位同志已經(jīng)過世,,他們那種兢兢業(yè)業(yè),、勤奮認真的奉獻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這些年,,校史還做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學校歷史及工作的口述訪談,。校史研究室早期做過一些老教師,、老領導,、老校友的訪談。近幾年又對“文革”前的校系干部,、老教師,、老職工等進行訪談,整理的訪談文字材料就有180多萬字,。這些對研究校史都是很有價值的,。我覺得做這些事很愉快,收獲很大,。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很多事情,而之前我自己對其中很多事也并不了解,。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后,,對清華大學的歷史、走過的道路就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F(xiàn)在不在于我們能寫出多少校史成果來,而是首先要把資料留下來,。等這些人都沒了,,資料就都沒了。
我認為,,校史工作對清華,,其實也包括對社會,都可以起一種資政育人的作用,。因為從清華的發(fā)展可以看到我們國家教育的變遷,,清華校史也是我們國家近代歷史發(fā)展的某一側面的縮影。應該有一些人冷靜地,、客觀地,、認真地做一些研究工作。它不應受外面社會上的一些浮躁,、動蕩風氣的影響,,也不要受一時潮流的影響,我們要本著“三階段兩點論”的精神,,坐下來認認真真地做研究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校史工作,,不求當前,,不求現(xiàn)實的光環(huán),它是一項需要慢慢做,,一點點磨的工作,。
老教師、老校友的寶貴資料,,對研究學校的發(fā)展,、研究知名人士與學校的關系,以及他們的學術貢獻等方面都是很有價值的,。這些資料,,既是對老人的紀念,也是對文物的保護,。我們征集檔案,、校史資料,不在于如何評價某個人在歷史上怎么樣,,而是以保存歷史為目的,。一個人、一件事,,并不是由一時的評價所決定的,,而最終是由歷史來評價的。我們做檔案工作,、校史工作,,都是立足于對一個人、一件事要有一個歷史的觀點,。你必須要積極地存儲,、搜集現(xiàn)存的史料。現(xiàn)實的史料都沒有,,再隔幾代以后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記錄歷史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記錄歷史,,往往不是熱門的工作。像單霽翔把故宮的歷史做得活起來,,引起大家的興趣,,那也是他們把幾百年積淀的歷史挖掘出來的。所以,,積攢歷史,、挖掘歷史,讓能夠活起來的東西活起來,,讓有意義的東西存留下去,,這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校史館,、檔案館做的工作,,沒有臺前的光環(huán)讓大家去注視你,,但工作的意義卻是長久的。檔案館,、校史館這些年有了很大發(fā)展,,人不多,卻做了很多事,,而且使好多東西活起來,。這些工作的結果,使好多老人,、名人的家屬也看到了,,效果非常好。捐贈者看到了,,他們也有了信心,。
希望校史館、檔案館的工作越來越好,。
(作者曾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史編委會主任)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