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工作十年
張思敬

張思敬
1990年12月,,學校校史編輯委員會調(diào)整時,,把我增加為副主任,我才逐漸參加了校史工作,。1991年10月,,我從紀委退下后,任學校檔案館館長,,館務工作由陳兆玲同志主管常務,,我就用一半時間作校史工作。1995年我離休后就全時投入編輯《蔣南翔文集》和《清華大學志》工作,。直到2001年編完《清華大學志》并出版,,整整十年多時間。這十年里,,我從工作中學習到很多,,也認識到校史工作非常重要。它不僅客觀地記錄了清華大學的發(fā)展歷史,也對清華今后的發(fā)展工作起到借鑒作用,,還能對清華師生起到教化作用,。
校史展覽
1991年是清華大學建校80周年。學校決定在4月校慶時舉辦校史展覽,,讓返校的校友參觀了解清華大學的發(fā)展歷史,。這是“文革”后第一次舉辦大型校史展覽,學校很重視,,撥出同方部作為展覽地點,,由校史研究室精心籌辦。校史研究室主任徐心坦同志率同校史研究室全體同志忙碌了好幾個月,,我就協(xié)助徐心坦同志籌劃展覽內(nèi)容,、文字,幾經(jīng)集體討論,,確定了清華各個時期的展覽內(nèi)容,、重點,最后由劉文淵同志整理成文字稿,。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很差,,沒有電腦打字等,徐心坦請來建筑系陳浩凱同志,,把幾十塊展板的照片和文字說明,,完全靠一筆一劃地完成,他的楷書非常漂亮,。校慶日,,校友參觀的人很多,一連幾日,,也有不少學生來參觀,,所以展覽就沒有關(guān)閉,長期開放,。暑假后,,新生入學,也組織新同學各班輪流來參觀校史展覽,,使他們一入學就了解清華大學的發(fā)展史,,了解清華大學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學術(shù)成就,這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立志啟蒙的基地,。
1992年,,校史研究室搬到老圖書館二樓辦公,校史展覽也搬到老圖書館二樓去,,內(nèi)容作了進一步充實,。另外還增加了兩個板塊:一是“清華英烈”,,對每個英烈作一個簡介;一是“清華校友中的院士名錄”,,突顯清華大學的革命傳統(tǒng)和清華大學的優(yōu)秀教育成果,。從此基本上形成了校史展覽內(nèi)容的格局。以后,,校史展覽曾搬到原焊接館一樓,,后又搬至新建的校史館。校史館長期開放,,不僅成為歷屆校友返校參觀之地,,也成為每屆新生入學教育的必到之處。有一段時期,,學校還組織進行學生校史知識競賽,,進行評獎。校史研究室徐心坦,、孫敦恒,、劉文淵等還去現(xiàn)場觀摩、指導,、解答,,因此也有一些在校生平時去參觀校史展覽。不少國內(nèi)外來賓也參觀過校史展覽,,校史展成為學校的一個重要窗口,。
《清華英烈》
在籌備1991年展覽時,我們就感到清華英烈的資料不夠充分,,我與徐心坦同志商量準備出一本書,,為每個英烈寫一個小傳,傳播他們的英雄事跡,,也是很好的育人教材,。由校史研究室人員分工編寫,,由我負責匯總成書,,由學校出版社出版。于是由校史研究室孫敦恒,、劉文淵,、田彩鳳、唐紀明,、歐陽軍喜和黨委辦公室的史宗愷,、凌桂鳳等人分工寫作。孫敦恒寫作最多,。楊光泩烈士一篇由其親屬楊立林編寫,,十分可貴,。全書共編寫了英烈39人。收集資料時,,凌桂鳳還出差到昆明和重慶去外調(diào),。
由于這些準備工作,在1992年的校史展覽中,,才能增加“清華英烈”這個板塊內(nèi)容,。
這本書請何東昌同志作序,還請榮高棠,、鄭天翔,、熊向暉校友題了詞,最后請宋平同志題寫了書名,。全書于1993年底完稿,,1994年4月校慶前出版。出版后,,曾分發(fā)學校大部分師生黨員閱讀,。也曾發(fā)給在三堡培訓的入黨積極分子,作為入黨教育的教材,。
此書出版時,,由于時間關(guān)系,,收集不夠全,近年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英烈多人,,故此建議能補充編輯一本比較完全的《清華英烈》,將對學校教育工作很有作用,。
《清華人物志》(四)
清華黨委一直重視對清華突出人物的宣傳,。1983年4月出版了《人物志》(一),為劉仙洲,、張子高,、梁思成、馬約翰,、施滉等18人立傳,。1992年4月,由江崇廓主編的《清華人物志》(二)出版,,撰寫了馮仲云,、華羅庚等21人的事跡。1995年4月出版了由賀崇鈴主編的《清華人物志》(三),,為梅貽琦,、蔣南翔等24人立傳。
從1992年在校史展覽中列出“校友中的院士名錄”后,,我們就感到應出一本書介紹他們的事跡,,于是校史研究室田彩鳳,、劉文淵、孫敦恒,、賀崇鈴,、徐心坦、唐紀明等分工收集資料,,分別撰寫,,由我和賀崇鈴統(tǒng)稿、定稿,,英文提要由徐心坦,、劉文淵統(tǒng)稿,并請外語系羅立勝同志定稿,。
本書于1996年8月出版,,專門反映清華校友中的院士在學術(shù)方面的成就,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清華大學的教育成就,。本書共介紹了清華校友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256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4人,,其中14人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故一共是324人。此書請宋平,、宋健,、何東昌同志題了詞。
《蔣南翔文集》
蔣南翔同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之一,。解放后,,他從1952年至1966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副部長,、高教部部長等職,。“文革”后又任教育部部長和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他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領導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教育新思想和辦學方法,成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他去世前,,曾有意將他的著述整理出版,,但終因病魔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只整理出版了《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和《黨校教育正規(guī)化的探索和實踐》兩本書,而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大量著述都沒來得及整理,。
1993年,,在紀念蔣南翔同志誕辰80周年會后,,中國高教學會與清華大學商議共同編輯出版《蔣南翔文集》,由高教學會會長何東昌與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方惠堅擔任編輯組正副組長,。由宋廷章,、我和郝維謙分別收集、整理蔣南翔同志來清華前,、清華時期,、高教部及中央黨校三段時間的文稿,陳秉中同志負責聯(lián)系各方及出版工作,。先后共收集到各種文章及講話記錄稿380多篇,。經(jīng)何東昌同志指示進行篩選,突出重點,,去掉重復,,壓縮文字,有的采用節(jié)錄,,共選留了149篇文章,。這些文章中,解放以前及“文革”以后的文章大都發(fā)表過,。有50多篇沒有發(fā)表過,,主要是在清華時期的一些講話記錄,未經(jīng)蔣南翔同志審閱修改,,此次由編者按原意稍作整理,、刪節(jié)編入。此書于1998年4月出版,。
此書編輯過程中,,請張承先、陳舜瑤,、張文松,、彭珮云同志為顧問,書稿曾送他們審閱,。何東昌同志還帶我去鄧力群同志處征求他的意見,。此書由鄭天翔和張承先二人作序。鄭天翔同志作序時,,曾索要蔣南翔同志的幾十篇文稿作研究,,序文對蔣南翔同志的革命一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了全面的概括和高度的評價。此書書名由陳云同志題寫,。
《清華大學志》
1992年3月,,北京市高教局部署各校編撰校志,學校于4月成立校志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方惠堅同志任組長,,我作為原副校長與當時學校秘書長王晶宇同志為副組長,,校史研究室全體人員都參加。由于校志內(nèi)容廣泛,,牽涉到學校各方面工作和各部門,、各院系、各附屬單位都有任務,,因此各部處,、各院系、各單位都確定了修志負責人和修志人員,。先由校志領導小組撰寫篇目章節(jié)和各章節(jié)收錄內(nèi)容標準后,,于當年5月和10月分兩批對修志人員100多人進行培訓,然后分頭去收集資料,,編寫校志各部分初稿,。校志領導小組逐個與各單位討論,對初稿內(nèi)容,、編目,、字數(shù)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見,各單位改出兩稿后送審,,再返回修改,,一般經(jīng)過三上三下,才最后定稿,,交給校史研究人員按章統(tǒng)編,,并送學校有關(guān)主管領導審閱。全書最后確定共21章,,另加“大事記”和“附錄”(1994-1999年清華大學發(fā)展概況),。全書由方惠堅和我作主編,陳秉中同志除編寫志稿外,,還負責組織聯(lián)系幾十個單位審稿及出版工作,,校史研究室劉文淵、孫敦恒,、徐心坦,、賀崇鈴、王向田以及安洪溪,、姜錫華等都負責了各章的統(tǒng)編任務,。特別是賀崇鈴同志除了統(tǒng)編校志中的“教師與職工”“民主黨派與群眾組織”“大事記”章節(jié)外,還主編另一本擴充為大事記的《清華大學九十年》,,編稿,、校稿、連夜奮戰(zhàn),終于保證了該書出版,,但也導致積勞成疾,校慶后病倒,,終沒恢復過來,。劉文淵同志也與田彩鳳一起,同時編了反映著名校友事跡的《水木清華 群星璀璨》一書,,也于90年校慶前出版,,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校志“人物”一章中,,著名校友名錄一節(jié)由黃圣倫同志主編,,“附錄”一文由馬栩泉撰寫。各院系章節(jié),,大多是各系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撰寫,,各方面工作章節(jié),也多是各部處長親自撰寫,,力求準確,。全書于2000年6月完成付印,2001年4月校慶前出版,,八年奮斗,,終成正果。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
199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四校共同決定編選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史料,,由北京大學黨委原書記王學珍同志任主編,我作為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與南開大學副校長王文俊,、云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林麗生為副主編,共同組織四校人員編寫,。初步擬定了卷目及分工,,共分6卷。第一卷為《總覽卷》,,主編為王學珍,、江長仁、劉文淵,,副主編為梁吉生,、楊立德;第二卷為《會議記錄卷》,由北京大學張愛榮,、郭建榮主編,;第三卷為《教學科研卷》,由我,、孫敦恒與北京大學江長仁主編,;第四卷為《教職員卷》,由南開大學王文俊等主編,;第五卷為《學生卷》,,由清華大學徐心坦主編;第六卷為《經(jīng)費,、校舍,、設備卷》,由云南師范大學林麗生,、楊立德主編,。
編輯過程中,曾數(shù)次開會研討,、修改,。1998年3月完稿,1998年10月出版,。該書曾參加1999年全國圖書評獎活動,,獲得國家圖書獎二等獎。
《清華革命先驅(qū)》
為加強清華黨的組織史研究工作,,“文革”后黨委辦公室就開始征集資料,。黨辦主任何介人同志組織黨辦凌桂鳳等人訪談了王達成、崔宗培等清華早期共產(chǎn)黨員,,還發(fā)過調(diào)查表,,請清華解放前的地下黨員填寫入黨前后黨的組織情況。何介人同志調(diào)經(jīng)管學院后,,材料都存于凌桂鳳同志處,。后來凌桂鳳同志身體不好,就把材料轉(zhuǎn)交給我,。當時因為編寫《蔣南翔文集》和《清華大學志》,,任務很忙,就無暇整理黨史,。我于2001年校慶后不久去美國探親,,又把材料轉(zhuǎn)交給了徐心坦同志。他和陳秉中同志一起重新收集整理資料,,逐步理清清華各時期的黨的組織系統(tǒng),,每個黨員的上下左右組織關(guān)系和個人的基本情況,最后整理成書,于2004年4月出版,。這是一部很難得的書,,整理的黨的組織系統(tǒng)很清晰、個人情況很完全,。他們二人付出的辛勞可想而知,。
(作者曾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紀委書記,,校史編委會副主任)
(清華新聞網(wǎng)4月19日電)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