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學領域的引路人
——記清華大學“身邊榜樣”,、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院士
雒建斌院士近照
雒建斌,1961年8月出生于陜西戶縣,,198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獲東北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yè)學士學位,。1982年-1985年在西安電纜廠工作,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1988年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1991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工作,,任講師,。1994年獲清華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yè)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F(xiàn)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機械工程系主任;兼任國際摩擦學理學會副主席,、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lián)合會摩擦學技術委員會主席,。曾擔任兩屆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群體負責人,,摩擦學分會主任委員,。先后擔任7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長期從事納米摩擦學和納米制造研究,。曾獲國家發(fā)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獎7項,。2013年獲美國摩擦學者和潤滑工程師學會國際獎。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20余次,。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專著1部,翻譯英文專著1部,。發(fā)表和合作發(fā)表論文250余篇,,《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150余篇,他引2000余次,。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0余件,。2016年被評為清華大學第15屆“良師益友”。
他潛心科研,,勇于創(chuàng)新,。
他熱愛學生,愛國奉獻,。
他是雒建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著名的摩擦學專家,。在漫漫求學為師之路上,雒建斌秉持著天道酬勤的信念,,踐行著求真創(chuàng)新的初心,,堅守著春風化雨的精神,詮釋著愛國敬業(yè)的情懷,,在摩擦學領域孜孜前行,,不斷書寫著自己的學術人生。
執(zhí)著堅守 潛心科研
1978年,,雒建斌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大學的憧憬,,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東北大學材料系。17歲的他背起行囊,,只身離開西北老家,,不遠千里來到東北求學,這亦是他在科學道路上奮力求索的起點,。在大學浩瀚的知識海洋里,,在畢業(yè)設計時有了對科研的初步嘗試后,雒建斌第一次感受到科學研究的迷人魅力,,同時也燃起了他內心深處投身科學事業(yè)的火花,。
1982年,雒建斌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西安電纜廠擔任技術員,。在生產電纜拉拔銅絲的過程中,,雒建斌帶領幾名技術工人嘗試解決銅絲發(fā)熱的問題,通過鉆研,,不但改進了潤滑效果,,還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由此,,雒建斌更加確認了自己對科研的興趣,。或許當時的他還沒意識到,,從那刻起,,他便與摩擦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5年,,雒建斌考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系碩士研究生,,在導師嚴崇年教授的指導下,從事高速鋼絲拉拔過程的固體潤滑研究,。1988年,,雒建斌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并繼續(xù)從事摩擦學問題的研究。但隨著對知識渴望的加深和對摩擦學領域探索的不斷深入,,雒建斌越來越發(fā)覺,,已有的積淀不足以支撐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于是他選擇繼續(xù)深造,,走自己看準的路,。1991年,雒建斌順利考取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博士研究生,,進入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后,,師從我國著名摩擦學專家溫詩鑄先生,主攻作為當時國際前沿的薄膜潤滑領域科學研究,。

雒建斌在世界摩擦學大會作大會主題報告
面對全新的國際前沿領域,,經過不斷努力,雒建斌等人“摸著石頭過河”,,終于將納米級薄膜厚度測量儀研制成功,,這為后續(xù)的薄膜潤滑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由于對我國摩擦學研究作出了貢獻,,納米級潤滑膜厚度測量儀于1996年獲得國家發(fā)明獎三等獎,;同時基于對薄膜潤滑的理論研究,團隊于200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薄膜潤滑成為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涉及領域也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不斷拓寬。雒建斌曾說:“我覺得自己最適合搞科研,,我非常喜歡清華的學術氛圍,,留在這兒,更能為祖國作出貢獻,?!北局鴮δΣ翆W領域的熱愛和對清華嚴謹求實的學術氛圍的認同,博士畢業(yè)后雒建斌繼續(xù)留在實驗室工作,。雒建斌表示,,他愿意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摩擦學領域。
在薄膜潤滑理論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雒建斌和其團隊圍繞如何將薄膜潤滑的研究投入到實際應用中這一問題展開思考,,他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了計算機硬盤磁頭。雒建斌這樣鼓勵團隊成員:“沒做,,怎么知道不可以,?科學需要用于跳出框框看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能有創(chuàng)新成果,?!弊罱K,雒建斌及其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將納米金剛石顆粒引入磁頭表面拋光液中,,利用含有超精細金剛石顆粒的拋光液與磁頭氧化鋁表面相互作用,,大幅降低磁頭表面的粗糙度。在“針尖”磁頭上取得的成功,,為雒建斌團隊全面進入先進電子制造業(yè)樹立了信心,。2003年,以雒建斌為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高性能電子產品設計制造精微化,、數(shù)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通過科技部立項,成為973計劃綜合交叉學科領域先進制造方向首次批準的項目,。2008年,,雒建斌領銜的“超精表面拋光、改性和測試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科研中,,雒建斌是個有心人,他總能將工業(yè)生產的實際問題與科研相結合,,即使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也能成為他研究的靈感,。在一次宴會上,他喝到一種莼菜做的湯,,入口順滑,,突然腦中靈光一閃——說不定莼菜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超滑效應!超滑即摩擦系數(shù)接近于零的潤滑狀態(tài),。從1996年起雒建斌就在該方面開展研究,,但一直沒有取得重要進展?;氐綄W校后,,他便迫不及待與學生們一起開展莼菜的超滑性能研究。目前,,該研究正處在進一步深入的階段,。
從17歲上大學伊始到1994年博士畢業(yè),再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依靠自己對科研執(zhí)著終不悔的熱情和敏銳勇創(chuàng)新的精神,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創(chuàng)新之路,。

雒建斌獲美國摩擦學者和潤滑工程師學會(STLE)國際獎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教書育人始終是教師的天職,。一直以來,雒建斌極為重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他視教學為使命,,視育人為己任,,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雒建斌治學以嚴謹著稱,,在學生培養(yǎng)上,,他也同樣從嚴要求。他時刻告誡學生要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研究,。按照他的規(guī)定,,學生每年發(fā)表論文不能超過3篇,目的是保證論文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蒲芯?。雒建斌尊重自己的學生,在許多問題上都會首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在他看來,,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讓他們做最喜歡,、最適合的工作,,這才是因材施教。

雒建斌和學生們在一起
實驗室每月組織所有研究小組共同參與的課題討論大組會,,雒建斌從未缺席,。在討論中,他會仔細聆聽各小組的階段性科研情況,,無論對年輕老師還是研究生,,他總能敏銳地抓住科研問題的根本,并給予客觀中肯的指導意見,。
雒建斌的學生一致評價道,,老師在學術上要求極為嚴格,在生活中卻像是一位慈父,。雖然科研工作極為繁重,,雒建斌仍然頻繁地抽出時間和學生討論問題,與學生一起搭實驗臺,、測數(shù)據(jù),、討論分析,有時一忙就到了深夜,?!皼]關系,下次注意就好”,,雒建斌這句“口頭禪”看似不經意,,實則飽含了他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
雒建斌曾經的博士生,、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的解國新說:“雒老師隨和,、平易近人,,而且身體力行、勤勉學術,,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給我們學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雒老師相處這么多年,,我從沒見過他對任何人發(fā)脾氣,”同樣曾是雒建斌博士生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馬麗然說,。
雒建斌在工作中的專注與忘我廣為稱道,。在他的課題組里,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大家聚餐時的閑聊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學術討論會,。學生們不但不覺得有壓力,,反而更欽佩他這種科學家的真性情。
牢記使命 勇于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世代傳承的家國情懷。雒建斌經常告誡學生們,,知識分子的前途和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青年科研人才要銳意進取、迎難而上,,全身心投入科研事業(yè)中,,潛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提升我國科技實力作出應有貢獻。同時,知識分子要履行“言傳身教,、提攜后學”的責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談及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科研感悟,,雒建斌強調:“個人應當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波瀾壯闊的國家和民族事業(yè)中,,勇做新時代的奮斗者,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做科研是我為國家作貢獻的最好方式,,也是無上光榮,。要讓中國人在摩擦學領域中做到最好,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比缃瘢暧獍氚俚啮媒ū笕匀槐种@樣的初心與擔當,,堅毅地行走在傾心育人與探索摩擦學的道路上……
供稿:機械學院 編輯: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