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憶“一二·九”運動中的南翔同志
● 吳承明
我是在清華園認識蔣南翔同志的,,認識的渠道是現(xiàn)代座談會和《清華周刊》,。
南翔同志是中國文學系的,,他與外國語文學系的何鳳元,、學哲學的張宗植都是宜興人,。三人夙稱莫逆,,又都才華橫溢,,都是《清華周刊》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堪稱清華園三才子,。
1935年1月和3月,,國民黨反動派兩次在清華園搜捕進步學生,近三十人,,包括何鳳元和張宗植,,都被捕了;清華的黨組織遭到破壞,。這時,,就剩下蔣南翔同志來領導反白色恐怖的斗爭了。
北平學聯(lián)在11月18日成立,,姚依林任秘書長,,當時就醞釀著游行請愿行動。但在清華,,要發(fā)動這樣一場行動卻不容易,。首先,清華是有“民主”傳統(tǒng)的,,這樣的全校行動必須召開全體學生大會正式通過,。11月27日召開了一次大會,,記得是由南翔任主席,我任提案人,。會上發(fā)生爭執(zhí),,一片混亂,無結果而散,。這才懂得,,和過去搞“飛行集會”不同,在知識分子中,,必須作充分的“理論”工作,。于是,每夜分頭專訪,,小座談,,請名教授演講時事。緊張地鬧了一個星期,,12月3日再召開全體大會,,經(jīng)過激烈的辯論,最后表決通過了請愿案,。其次,,清華是有合法的學生會的,它卻無意領導這一運動,。因而是由大會另外產(chǎn)生一個清華救國委員會,,大約是由十一人組成。
“華北之大,,已經(jīng)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是南翔為清華救國會起草的《告全國民眾書》中的一句名言,,發(fā)表后立即傳誦全國。這篇《告全國民眾書》,,短短一千余字,,卻絕非口號堆積,而是以讀書和救國的關系為主題,,娓娓而談,,道出當時學生界抑郁多年的心聲。文中說我們有愧于“五四”運動的前輩,,中間還引用了胡適先生自己的話,,說他過去委曲求全地為“不抵抗”辯護,今天卻慨然聲明“再不能為華北的自治政府辯護了”,。文章進而又說,,我們“要比胡先生更進一步”,,因為抗戰(zhàn)不止是守土有責的長官們的事,“民眾的地位是更為重要,,民眾的力量是更為偉大”,。今天重讀這篇《告全國民眾書》,可想見當時22歲的南翔同志,,思想見解是多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