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訪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子奈
人物簡介:李子奈,,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經(jīng)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8年間任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現(xiàn)任經(jīng)濟系主任,,兼任清華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huán)境經(jīng)濟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和經(jīng)濟管理學位分委員會主席,。從1986年起主講計量經(jīng)濟學,、高等計量經(jīng)濟學、投入產(chǎn)出分析等課程,。已指導并獲得學位的碩士生30名、博士生11名,。4次被評為“良師益友”,,2003年獲得“清華教書育人獎”。
“作教師就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教好書,,二是為學生寫好書,,三是幫助學生?!?/h4>
采訪前,,就聽說過李子奈老師“良師益友”的“三件事”理論,于是我們今天的采訪也是從這三件事開始的,。
記者:李老師,,您連續(xù)四次被評為“良師益友”,這代表了學生對您的認可,,也說明您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可以談談嗎?
李教授: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個獎具體是怎么評出來的,,好像是學生們投票的吧。要說我有什么獨到之處倒也談不上,。我只是在想,,作教師就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教好書,二是為學生寫好書,,三是幫助學生,。
記者:可以具體些嗎?
李教授:比如說陳岱孫教授,,可能你們在書架上見不到他太多的著作,,即使有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但也不太多;可能你們也沒有聽說什么重大的經(jīng)濟理論是他提出來的,。但是中國的經(jīng)濟學界沒有人否認陳岱孫是一代宗師,。為什么?教書,,教了一輩子書,。從1926年哈佛大學博士畢業(yè)一直到97年去世,一直都在教書,。
我一直在想可能這就是最基本的,,就是——你,作為一個教師,,你就要熱愛教師這個職業(yè),,就要熱衷于教學這個崗位,就要把幫助學生作為自己的一種義務或者責任,。如果教師只想搞科研或者干別的事情,,而不是踏踏實實的教書、教好書,,對學生也總是以各種借口拒絕他們需要的幫助——要是這樣的話,,我說你還不如不當教師呢!(笑)
我想這是最基本的一條,。所以這么多年了,,我始終都是堅持這一條。我86年來到經(jīng)管學院,,大概沒有一個學期不上課的,。我始終把上課放在第一位,很少調課,,缺課更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很多,過去在經(jīng)管學院負責了10年教學,,當了8年副院長,,現(xiàn)在在社會上也有很多活動,但是有一條:只要我要上課,別的什么事情都要放在一旁,。
“不要在課堂上把學生們都教懂,,讓他們似懂非懂?!?/h4>
李子奈教授在教學上也有一套相當有特色的理論,,看到他談興正濃,記者便向他討教他那套“似懂非懂”的教學原則,。
記者:李教授,,您曾經(jīng)說過“教師不要在課堂上把學生們都教懂,讓他們存點疑問,,但一定要把學生帶到知識的最前沿”,,就這點,您可以談談嗎,?
李教授:我當時是這么說的,,包括我們本科生的部分課程、研究生的課程,,我要求老師不要在課堂上把學生們都教懂,,而是讓他們似懂非懂。所謂“似懂”,,就是思路上懂了,,概念搞清楚;所謂“非懂”,,就是那些具體的細節(jié),,比如說數(shù)學的推導等等,就不要在課堂上把它講得太清楚,。如果你把它們在課堂上都講懂了,,那么他們下課以后干什么,。所以說講的似懂非懂就足了,。但是這個和現(xiàn)在學生們評價老師的標準就有個很大的差異,現(xiàn)在不是讓學生評價老師嘛(笑),,你把學生講得似懂非懂,,打分可能就上不去。我們的學生都希望老師能夠在課堂上講得很明白,,下課不用復習就把作業(yè)做了,,他們就說這個老師是好的,各方面都是優(yōu),。我說這種老師不是優(yōu),,這種是中學老師,這是中學的教育方式。我們古人有個教育思想就是“導而弗牽,,開而弗達,,強而弗抑,使有疑者無疑,,無疑者有疑”,,就是說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不直接解答,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他走,,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而不是抑制他,,使有疑問的學生沒有疑問,使得沒有疑問的學生能夠提出新的問題,。像清華這樣的研究性大學,,如果還是像中學那樣去講,就不行了,。因此,,我覺得研究生課程就是要上課讓學生們似懂非懂;但是思路和概念一定要講清楚,。
雖然我強調“似懂非懂”,,但是你總得讓你的學生知道最新的東西,是不是,?過去有人批評說學校教的都是“三分謬誤,、七分無用”,這并非全無道理,。因為我們上課講的是已有的,、成熟的理論,學的是已經(jīng)成為知識的東西,,而“已經(jīng)成為知識的”當然就不是最新的了,。但不能不教已有的知識,因為如果沒有掌握已有的知識,,就無法去接受,、學習、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這也正是要辦學校的意義所在,。與此同時,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最前沿的東西,。就拿我所教的《計量經(jīng)濟學》而言,,我就必須告訴我的學生:計量經(jīng)濟學最新的知識點是什么,在哪些知識點上作研究就可以做出成就來,。如果研究生階段的《高級計量經(jīng)濟學》教完了,,學生還不知道它的最新的知識點是什么,,那么這種教學顯然是失敗的。就像前天,,也就是10號,,2003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頒發(fā)了,獲獎者是恩格爾和格蘭杰這兩位計量經(jīng)濟學家,。那么學生就說了,,李老師以前在課上就講過,如果諾貝爾獎再有計量經(jīng)濟學家得獎的話,,那就肯定是格蘭杰等人的,。也就是說,教師對知識前沿的理解,、對課程的駕馭要達到這種程度,,把這個課程最前沿的、最主流的方向告訴學生,。這樣的話,,學生以后才能在你指出的前沿、主流的方向上有所創(chuàng)新,。
“要讓你的學生需要幫助時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你“
認識李教授的人都能感覺到他的平易近人,。李教授在師生之間有著很好的口碑,學生們既稱之為“良師”,,又稱其為“益友”,,以下的話題也正是圍繞這個方面展開的。
記者:李教授,,我在采訪前做準備的時候,,您的學生對您的普遍評價就是:他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您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
李教授:可能是我的工作方式比較特別吧,。只要我沒有離開北京,我基本上都在辦公室,。中午在二樓休息廳吃飯,,晚上回家吃飯看看新聞,其它時間基本上都在辦公室,。這樣,,學生需要幫助時都可以直接來辦公室找到我,。如果老師總是以沒時間或者不方便等借口拒絕學生,,或者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找不到老師,像這樣的老師我看就不如不當老師,。
記者:您希望我們的優(yōu)秀學生能夠留校成為教師,,請問您對這句話還有印象嗎?
李教授:有印象。那是94年工物系建系40周年,,出了個小冊子,,邀請校友寫些文章。我也算是工物系校友,,但是我這個校友其實是64年到工物系,,66年就文化大革命了,要是說我對工程物理的專業(yè)有太深的認識也說不上,,但是有一條就是對老師的印象是很深的,。老師怎么關心我、幫助我,、指導我,,我都記得很清楚。實際上在我的記憶中,,對工物系或者說對清華的記憶,,不是別的,就是老師,。什么叫大學,,大學不就是學生加老師嗎?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流亡的路上,,沒有校園但是有學生、有老師不就是大學嗎,?學校再漂亮,、大樓再大,那也不是大學,,不過是堆建筑,。一個學校能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就是老師,,而不是校園或者大樓,。所以作為一個教師,能夠在學生中留下記憶,,也算是對學校的貢獻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當然希望我們的優(yōu)秀學生能夠成為教師,,然后他再為以后的學生留下更多的記憶,,那么我們的學校不就一直發(fā)展下去、延續(xù)下去了嗎,?……
談到這里,,李教授一臉專注的神色,,那是一種對“教師”這個詞有著深厚感情的專注的神色。
從實踐起步,,通過進一步學習來提高
李子奈教授現(xiàn)任經(jīng)管學院經(jīng)濟系主任,、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在其走上清華經(jīng)管的講壇之前,,他還在國家計委協(xié)助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也是在采訪前許多同學所關注的一個問題。記者對此特地請李教授作了解答,。
記者:李教授,,我們都知道您在國家計委協(xié)助工作過一段時間,對于一位在清華這樣的名校執(zhí)掌教鞭的教授來說,,這段經(jīng)歷對您有什么意義,,能不能給同學們講一講?
李教授:應該說這段時間的工作還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我正是因為參加了這段工作才從反應堆這個專業(yè)轉向經(jīng)濟學這個專業(yè),。因為我本科讀的是工程物理,畢業(yè)以后留在200號從事的是反應堆工程這方面的工作,,78年讀的是反應堆工程專業(yè),,81年研究生畢業(yè)拿的反應堆工程專業(yè)的學位,那么后來怎么就轉到經(jīng)濟學這邊來的呢,?剛好81年3月畢業(yè),,6月份國家計委搞2000年規(guī)劃成立了一個經(jīng)濟預測中心。那么這個中心當時缺少人力,,就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清華有一些人適合于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就從我們清華借了幾個人。那時做的就是2000年的規(guī)劃,,當時我們研究的主要是能源,,2000年的能源。當時就在計委上班,,在那工作了,。這樣呢,我就接觸了整個中國經(jīng)濟是怎樣運行的,,宏觀經(jīng)濟管理部門是怎么管理經(jīng)濟的,,有什么樣的問題,需要哪些改進,。
當然這個對我的影響有幾條啦,。一個就是,使我學術轉向經(jīng)濟學,。對于轉向經(jīng)濟學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從博士、留學這樣轉過來的,,我是從實踐,,就是讓你去參加這個工作,從工作中就轉向經(jīng)濟學了,。這個是重要的一點,。第二點就是它對我以后從事教學和研究很有幫助,盡管只是三年的時間,,但是因為那三年我成天在那工作使我對中國宏觀經(jīng)濟的了解,,是你們在學校學十年二十年都無法了解到的深入的程度。上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簡報,,下到企業(yè)反映上來的情況都可以了解到,。各種信息資源都可以掌握。所以這個對我以后從事這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我到現(xiàn)在上課舉例子有時用的還是那時侯比較典型的例子,。我想它對我本身來講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影響。它促使我轉向一個新的專業(yè),,還使我在新的專業(yè)有一個比較好的起點,。從實踐起步,通過進一步學習來提高,。
……
?。ㄖv到這里,李教授話鋒一轉)
從這個意義講我還是強調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從事這樣的實踐活動的,,因為從我這樣的例子可以看出這樣的實踐對職業(yè)選擇和從事職業(yè)都是很有幫助的,。當然我指的實踐是指和原來的專業(yè)比較一致或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說我當時在計委搞宏觀規(guī)劃,,實際上是用經(jīng)濟數(shù)學模型的方法,、系統(tǒng)的方法對經(jīng)濟系統(tǒng)建構一個模型,然后再來進行研究,。而這正是傳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所做不了的,。這個工作正是需要有良好的理工背景,有比較好的系統(tǒng)的概念的人,,能夠掌握系統(tǒng)分析方法的人去做的,。我在反應堆這個方面所學習的以及我在研究生階段所學習和研究的都為做個工作打好了一個很好的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在實踐中再去了解些實際的情況,,再去學習些新的東西,。
……
一個多小時的采訪很快就過去了,雖然這一天是周末,,但我們的采訪仍然不時被來找他的學生打斷,。在聊天似的采訪中我們走近了這位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走近了這位“良師益友”;從聊天似的采訪中,,我們感受到了這位清華學長對清華園的熱愛,,對年輕一代清華人的愛護和期望。
(研究生報記者團 雷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