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零死亡”“零感染”背后 直擊防治“非典”醫(yī)務人員
解放日報 2003年04月17日
本報訊 昨天,,在上海市傳染病醫(yī)院與上海市肺科醫(yī)院的小會議室里,,記者與4位正奮戰(zhàn)在防治“非典”第一線的醫(yī)務人員直面交談。
卸下沉重的防護服與防護鏡,,他們的臉上,,疲憊與平靜奇異地并存。
為了戰(zhàn)勝死亡,,必須直面死亡的威脅
孫洪清(上海市傳染病醫(y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yī)師,,50歲):第一次對“非典”有感性認識是來自一個電話:“你一定要好好地保護自己啊?!彪娫捘穷^,,是已經(jīng)感染了“非典”的朋友——廣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主任蔡衛(wèi)平。
第一次與那個女病人打照面,,情況很不好:口唇青紫,、體溫39.2℃、呼吸急促,,連話也說不動,,每分鐘心跳臨近極限,只有48次,。
廣州傳來的消息一樣失望:消毒幾乎不起作用,,也沒有什么特效藥,醫(yī)護人員的感染率很高,。特別是插過管的醫(yī)生,,幾乎都感染上了。距離太近,,插管到病人氣道時,,氣流會直接噴到臉上,氣道分泌物會飛濺出來,,大部分醫(yī)務人員都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被感染的,。進隔離病房前,我與院領導開過這樣一句玩笑:如果我犧牲的話,你們要追認我為烈士,。雖然是玩笑話,,倒也存了這個心。
上陣的時候心里根本沒底,。但病房就是戰(zhàn)場,,做士兵的一定得沖上去;做醫(yī)生的,,只能想四個字:救死扶傷,。不是親身經(jīng)歷,根本體會不出與死亡擦肩而過是什么感覺:呼吸機一頭連著病人,,另一頭的出口恰恰對著醫(yī)生的面部,,病人呼出的高濃度病毒直接就噴到你臉上;病人一劇烈咳嗽,,面罩非得拿掉,,分泌物會直接飛濺到你的臉部,口罩上,、防護鏡上,,全部都是……真虧了廣州的醫(yī)生,他們的經(jīng)驗為我們鋪了路:盡早使用大劑量激素與無創(chuàng)面罩加壓吸氧,,果然十分管用,。四五天后,病人胸片開始有好轉跡象,,體溫正常了,;10天后,呼吸機用量少了,;現(xiàn)在,,病人已經(jīng)可以脫離呼吸機,用鼻導管吸氧了,。
要戰(zhàn)勝死亡,,必須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到今天,,我可以寬慰地說一句:防治“非典”雖然至今沒有特效藥,,但是,只要早發(fā)現(xiàn),,通過綜合治療,,我們完全有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她們無聲地望著我時,,害怕從心底泛上來
崔潔(上海市傳染病醫(yī)院感染科護士長,,33歲):我們一班7個人,,4月初進了隔離病房后,再沒有出來過,。7個人24小時3班倒,睡覺就是和衣而眠,。
我的壓力是雙重的:既有搶救病人的壓力,,也有保護大家的壓力。進來前,,院長是下了死命令的,,不能倒下一個人。難度真的大,,吸氧,、插胃管、用血管鉗鉗住生理鹽水棉球漱口,,都要掀開面罩直接面對病人,;每天為病人擦身、擦臉,、梳頭,,都是直接接觸;連排泄物都是我們處理的,,用4%的全氯清洗液浸泡2小時,,再進行沖洗。你想,,20多歲的女孩子,,怎么會不怕?靠什么堅持下來,?就一個念頭:我們面對的是人,,不是產(chǎn)品,不能輕易放棄,。
最恐怖那次是護士曹蓓蕾發(fā)燒,,晚上輪到她值班,因為病房得通風,,她就坐在風口旁,,守了整整一晚。第二天一早,,體溫就上去了:37.5℃,。大伙兒一下子就傻了,鴉雀無聲地望著我,,我心里能不“發(fā)毛”,?
幸虧是虛驚一場,。這件事讓孫醫(yī)生加強了防護意識,后來晚上值班時我們就多了件棉大衣,,8小時一班也改為3小時一班,,保證休息時間,才能有良好的體力支撐下去,。
兒子打電話來時,,有點想家
王芳(上海市肺科醫(yī)院外賓隔離病區(qū)護士長,31歲):我們醫(yī)院是收治外籍,、境外人士的定點醫(yī)院,,前后收治了7位觀察患者。我一直都不怎么害怕,,你想,,我戴兩個口罩28層,病人戴口罩有14層,,加起來有42層防護,,怕什么?
護理外籍病人不容易,,他們自我保護意識強,,每次吃藥,非得打破砂鍋問到底,。有次喂病人吃中藥,,護士不會翻譯,靈機一動脫口而出:CHINESECOFFEE,,讓病人哈哈大笑,。還有一次,要“溫一溫”中藥,,護士解釋不了,,最后翻成“把藥放在WATER里HEAT一下”,這樣的洋涇浜英語,,虧人家還聽得懂,,你說好不好玩?
怕苦,、怕危險,,倒真的不怕,但是,,怕委屈,。我們14樓病區(qū)有段時間成了“特區(qū)”,送東西的人不敢上來,,送下去的衣服又沒人敢碰,,別人遠遠地看到“粉紅色”(14樓特需病房護士服顏色),,就像看到了瘟神,避之不及,。這時候,,心里別說多委屈了。進隔離病房后第一次哭,,就是為了這事,,后來還給醫(yī)務科長吃了頓“排頭”:“這點委屈也不能受?還選擇這一行,。”
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候,,看到病人一個個康復離開醫(yī)院時,,是最開心的。像最早進來的那個英國病人,,走的時候一直拉著我的手,,都不肯走。還有就是6歲的兒子打電話來的時候,,“媽媽,,你快點回來吧?!蹦菚r候,,有點想家。
擔心,,懷孕的太太一個人回家
李愛武(上海市肺科醫(yī)院呼吸科住院醫(yī)師,,31歲):記得以前做醫(yī)學生時,宣過誓:無論何時何處,,無論男女或老幼,,無論高貴與卑微,我之惟一目的,,為病人謀幸福,。當時感受沒那么深,兩個星期住在隔離病區(qū),,有點感覺了,。
太太6月份要生孩子了,醫(yī)院抽到我的時候,,確實覺得“不方便”,。但是,英語熟練的呼吸科醫(yī)生不多,,我沒有選擇的余地,。平日里,,兩個人就靠手機聯(lián)絡,發(fā)發(fā)短消息,。今天太太的短消息比較體貼:“要吃好,、休息好,注意安全,?!鼻皟商炜删蜎]這么客氣了,你看看:“我配好鑰匙了,,洗衣機今天下午要修,,你什么事情也不管?!?/p>
她現(xiàn)在還在上班,,每天回家起碼要走半個小時的路,以前,,我有空都會去接她下班,,現(xiàn)在,她只能自己一個人走了,。前段時間,,病區(qū)有7個病人,忙得不可開交,,沒時間想?,F(xiàn)在,病人少了,,空下來的時候,,怪擔心她的。
吃,、睡都在病房里,,還與病人交上了朋友。聽說我太太懷孕了,,那個英國病人還一個勁地問我喜歡男孩還是女孩,,說他家里有兩個丫頭,和爸爸親著呢,??晌遥€是希望太太能生個兒子,。
經(jīng)歷的是生死考驗,,敘述的是平靜話語。他們,,其實都是普通人,。但是,,上海防治“非典”的兩個記錄:病人“零死亡”記錄與醫(yī)務人員“零感染”記錄,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