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大學精神與清華精神(風雨九十載 水木湛清華)
(人民日報 2001年04月24日第十版)
徐葆耕
在林林總總的大學中,,幾乎每一所大學都能非常明確地告訴你:它具有什么樣的辦學理念,、特色和成績,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這種大學精神是難以言說的,,又是具體可觸的,。它能將具有不同思想,、文化,、專業(yè)背景的知識分子凝聚在一個目標下,在大學遭遇艱難曲折時升華為一種頑強的親和力和奮斗力,。在這類學校中,,清華可以說是較為突出的一所。海內外凡是清華人足跡所到之處,,都建有“清華同學(校友)會”,。在同學會中盡管各人的政治、思想,、觀念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和睦相處。什么原因,?就是有一個共同的“精神”把他們聯在一起,,這就是“清華精神”。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長或大師頭腦中的理念產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匯的結果,。一般來說,,一所大學的“精神”同這所大學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huán)境有密切關聯,,是國家意向同社會流行趨勢相互沖突與融合的結果。大學精神需要一個較長的辦學歷史才能養(yǎng)成,,它是大學傳統(tǒng)中最寶貴的部分,,是大學抗打擊和求發(fā)展的生命力的底蘊所在,對于穩(wěn)定大學的風格和水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清華精神”,在我看來至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恥不如人,。清華是個“賠款學?!保敲绹弥袊淤r款余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培養(yǎng)一批“追隨美國的精神領袖”,,而學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學生整天面對著被焚毀的斷壁殘垣,民族恥辱時時襲上心頭,。當時在學的吳宓曾有“熱腸頻灑傷時淚,,妙手難施救國方”之嘆?!拔逅摹睍r聞一多貼出的岳飛《滿江紅》,,主題就是雪恥。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著美國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卻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對黃種人的歧視,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蘊積著更深重的對于民族恥辱的痛感,;改成大學后,,如何擺脫美國的控制,實現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建設的主題,,而其深處的情感動因仍是雪恥,。到了20世紀30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貽琦任校長第一次講話沒講學術自由卻講了莫忘國難,。這種為民族雪恥的激情,在解放后,,轉化為建設祖國的獻身意志,;“文革”后,這種恥辱感重新化為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強大動力,?!懊鲪u”是清華精神的重要表征:恥中國科技與文明不如西方發(fā)達國家;恥清華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學,;恥清華某些方面不如國內兄弟院校,;恥本學科水準不如校內先進學科。知恥而后勇,,清華人的恥辱感是民族恥辱感與個人恥辱感的綜合,,是一種憂患意識的表現,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純個人罪感,。它顯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實。
二是講究科學,。清華改為大學是在“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之后,,科學優(yōu)勢上揚。清華國學院一建立,主任吳宓就宣稱本院與其它大學不同處在于重視“科學方法”,。梅貽琦到任后,,辦校重自由,更重“科學家的眼光和態(tài)度”,,強調理性和紀律,,主張一切以事實為出發(fā)點。這種科學精神不僅貫徹于理工科建設而且旁及人文學科,。馮友蘭說清華文科的共同風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較有科學精神”。解放后,,清華校長明確提出繼承發(fā)揚嚴謹,、科學的傳統(tǒng),并且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從前,。蔣南翔在大躍進,、“文革”中多次堅持實事求是,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對整個清華的干部,、教師隊伍有深刻影響,對發(fā)展清華的科學傳統(tǒng)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是重視實干,。早在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說“清華的精神是實干”,。直到現在,,在校園的中心位置還豎立著一塊碑,上書“行勝于言”,,如果再加上韓愈的話:“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華“實干”的特點。全國解放后,,清華被改造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實干”的傳統(tǒng)進一步充實了工科的操作型特點,。每一重大決定作出,,必有細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統(tǒng),保證決定能夠獲得實現,。從培養(yǎng)計劃,、科研戰(zhàn)略到校園管理都是如此。從根本上說,,“實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大學教育從“思”向“行”轉變的趨勢,。解放后清華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體操作,工程訓練養(yǎng)成了很強的團隊意識,,對個人作用不像文理科那樣看重,。長期受清華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較重視人際關系,重視一班人的團結,。這也是清華人同中國的現行社會制度比較契合之處,。
在清華學校時期,梁啟超先生曾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生,。后來,這八個字就作為清華的校訓,,對師生都有深刻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華師生的精神風貌。清華90年的多災多難所激發(fā)起來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于整個清華歷史,。而其中最動人的我以為是兩段:抗日戰(zhàn)爭中和“文革”十年動亂之后。一段是在帝國主義軍事壓力下,,一段是在經濟壓力之下,,而兩種壓力都曾把華夏民族推向毀滅性的邊緣。拯救民族的集體尊嚴意識是清華發(fā)展的一個基本動力源,。清華校訓中的“厚德載物”,,要求清華人具有如大地般博大與寬厚的胸懷。這一點,,就大多數清華人的行止來說,,是無愧于祖先遺訓的。
未來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一流大學的模式也得不拘一格,。經歷了90年風雨的清華大學能否在充分吸收傳統(tǒng)與西方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構建出新的大學理念,使傳統(tǒng)的清華精神放射出新的異彩,?九十華誕,,我們當深思;翹首百年,,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