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它不僅應(yīng)該是行動巨人的熔爐,也應(yīng)該是思想大師的搖籃
(北京晚報 2001年4月26日)
行勝于言
清華大學傳播系教授 尹鴻
“行勝于言”這句話,平常普通,,它作為清華校訓時常被掛在清華人嘴上,,但時間長了,,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句話并不是句口號而是處處落在清華人的行為中。
有人開玩笑說,“想在北大,做在清華”,,雖然過分簡單或者夸張,但多少有些道理,。清華人大多都不喜歡言說,、不喜歡包裝、不喜歡修辭,、不喜歡將話說大說滿,。在清華,記者采訪被教授們拒之門外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如果學校宣傳部門將學校的成績在媒介上說多了說早了,,就會有老先生用“行勝于言”的訓誡提出嚴厲批評;假如有人將清華校園和北大比較,,也肯定會發(fā)現(xiàn)清華的色彩單調(diào)許多,,人們穿衣服就像“沒穿衣服”一樣,因為衣服簡單樸素到很少引人注意的程度,。
的確,,清華人不看重這些虛的、裝飾性的東西,,但是卻對實的,、工具性的東西很看重。我見過不少老師,,衣冠簡陋,、其貌不揚,但是打開手里的包,,拿出來的卻是最先進的筆記本電腦,,兜里揣著的也是最新式的手機,就連我女兒在清華附小的同學,,出去郊游時,,隨身帶的也可能是價值不菲的名牌錄音機。清華的許多人不在乎吃穿,,在乎用,,用就是工具,工具是行為所必需,。所以,,說清華人簡樸,只是說不看重言,、不看重裝飾,,但看重行、看重用,。
這種“行勝于言”的傳統(tǒng)成為一種氛圍存在于清華文化中,。不過,進入信息時代以后,,這種傳統(tǒng)似乎正面臨挑戰(zhàn),,畢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酒好不怕巷子深”這些古老的格言顯然已經(jīng)和這樣一個媒介膨脹,、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也許,,正是因為學校的決策者意識到了這點,,才下決心成立了一個以“言”交流為使命的傳播系,而且正計劃將它建為一個包括新聞、廣播影視,、新媒體等方向在內(nèi)的傳播學院,。而我也恰恰在這個時候成為了傳播系的一員。
在我調(diào)入清華大學以后,,因為自己舞文弄墨的年頭長,,媒介的熟人多,所以常常有人約我寫關(guān)于清華的稿子,,盡管多有推脫,,但到這篇,這1年多以來我已經(jīng)寫第三篇談清華的短文了,。像這樣行之不多,、言之不少的方式有時不免讓我惶恐。但是,,細細想來,,我以為,行勝于言,,其實質(zhì)并不是廢言,,而追求的應(yīng)該是言行一致、言之有物,,不食言也不妄言,。所以,關(guān)鍵不在于是否言,,而在于是否言之所行,。
如此理解,“行勝于言”與“傳播”也就并不矛盾,。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理念,,我和同事們一起默默地建設(shè)、默默地積累,,幾乎在無聲無息中,,建好了一流的實驗室,有了來自國內(nèi)外的10多位全職教師,,親自考察了國際上10多所著名大學,,才開始了第一次招收新聞傳播的本科學生。而且,,我們希望清華傳播的學生,,也應(yīng)該與“行勝于言”的傳統(tǒng)一脈相承,首先應(yīng)該成為一個傳播的行動者,,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不僅僅是行動者,,還應(yīng)該是傳播的思想者。思想者的行動,,也許會為“行勝于言”的古老校訓注入時代的氣息,。其實,我想,,社會對清華這樣一所名校也有這樣的期待:它不僅應(yīng)該是行動巨人的熔爐,,也應(yīng)該是思想大師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