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誰能證明這不是謠言
從錢鐘書的“軼事”談起
《中華讀書報》 2001年6月14日
金汝平
平庸的生活滋長著人的無聊,,這無聊又迫使我們把空洞的,、迷茫的目光盯到名人的“軼事”上,。于是,,穿越遙遠的時空,,我們和他們親近起來,。隨隨便便談著他們,,就好像談自己一樣,。然而一個簡單的疑問就能了結這一切,,這些“軼聞”是有滋有味的,但誰能證明它不是謠言,?
我想到了錢鐘書,。
作為一代學貫中西的大師,作為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和高談闊論的隨筆作家,,錢鐘書已走完他風風雨雨的人生旅途,。遵照他的遺囑,一切都簡單了結,??晌覀冎溃瑹o論生前還是死后,錢先生總是被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軼事”纏繞著,、覆蓋著、擾亂著,、傷害著,。直至辭世前不久,宗璞還因為有關錢鐘書在美國談及馮友蘭之事而要求楊絳說明真相,。而早年錢鐘書在清華外文系讀書時對老師們的說法,,更是流傳甚廣,什么“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還有1939夏天辭去西南聯(lián)大教職時說:“西南聯(lián)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钡鹊?,凡此種種,都似乎成為錢鐘書先生的“專利”和“特產”,,但究其實,,恐怕這些都經不住推敲。錢鐘書曾說:“自傳不可信,,相識回憶也不可信,,古來正史野史均作如是觀”,這真是一個智者的見道之語,。人生如夢世事如煙,,連昨天的事情自己都難以捕捉,一些同事朋友的所謂回憶又怎么能堅信不疑,?何況任何事情一經別人敘述也免不了變形,。或渲染,,或加工,,或擴大或縮小,甚至別有用心無中生有也難說,。比如有關西南聯(lián)大的說法,,周榆瑞在《也談費孝通和錢鐘書》一文中稱當時外文系同事李賦寧所說,而后者在另一文中又堅決否認,。
我們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把這狂妄的帽子戴到錢鐘書頭上,。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但許多人煞有介事地把它寫進文章里、傳記里,,這不是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大樹底下好乘涼”,,錢先生安于書齋淡泊名利,,但他思想的穿越力和學問的魅力畢竟在世紀末的中國學術界,產生了不可拒絕的影響,。以至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錢學”,。我們不能對此置一言,但令人反感的是,,許多學者,、冒牌學者、研究者,、偽研究者懷著學術或非學術,、功利或非功利的不同目的,,一擁而上,。他們本身并不具備和“錢學”對話的能力,因而只能遠離錢鐘書博大精深的學術世界,,遠離錢鐘書奧妙莫測的精神核心,,卻像一些無聊而卑瑣的窺探者一樣,對他的許多不著邊際的“軼事”,,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興趣,,津津樂道,恨不得告訴全世界所有的人:“??!我知道錢鐘書的小秘密!”首先是不是小秘密,,其次即使是小秘密知道了又怎么樣,,這能配稱“錢鐘書研究”嗎?錢先生九泉之下也免不了要嘲笑一番的,,還是用《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里的妙語:“你看人怕出名?。〕隽嗣?,你就無秘密可言,。什么私事都給采訪者去傳說,通訊員等去發(fā)表,。這么一來,,把你的自傳或懺悔錄里的資料硬奪去了。將來我要寫自述,非另外捏造點新奇事實不可,?!?
離這些道聽途說的“軼事”遠一點吧。如果有時間,,有興趣,,不妨費些力氣“啃一啃”《談藝錄》、《管錐編》,,再輕松地讀讀《圍城》,、《寫在人生邊上》,因為離開了這些著作,,錢鐘書就不是錢鐘書,,而讀完了這些書,我們空蕩蕩的心就變得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