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達:
院士獻計我校“十五”規(guī)劃和發(fā)展
3
月
16
日,,校學術委員會召集我校
20
余名院士,,共同商討我校“十五”規(guī)劃乃至今后十年的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李道增,、汪家鼎、徐旭常,、李龍土,、金涌、黃克智、杜慶華,、李恒德,、吳佑壽、金國藩,、張維,、吳良鏞、溫詩鑄,、沈德忠,、柳百成、李惕锫,、韓英鐸,、李家明、王補宣,、趙玉芬等院士參加了討論,。王大中、何建坤,、龔克等校領導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衍達院士主持。據李衍達院士介紹,,
21
世紀前
5
年或前
10
年,,我校的學科建設有三件重要事情,一件就是教學改革,,二是人事制度改革,,三是“十五”規(guī)劃、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劃,。他說,,“十五”期間我校的學科規(guī)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至關重要,。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向院士們介紹了學?!笆濉币?guī)劃的設想。他談到,,“九五”期間,,在“
211
”工程和“
985
”規(guī)劃的支持下,學校的全面建設進展很大,,在學科方面,,基本上完成了一流大學的學科布局,已經發(fā)展成為擁有理,、工,、文,、法、經管,、藝術的綜合性大學,,現在醫(yī)學院的成立也在籌備當中;在科學研究方面,,
5
年來取得了大的進展,,超過了“
211
”工程規(guī)劃中制定的預期目標,在基礎研究,、國防高技術研究,、國際合作項目研究、為社會企業(yè)服務等方面的科研經費成倍增長,;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高新技術產業(yè)方面,,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何建坤指出,,今年是“
211
”工程全面驗收的時候,,也是“
985
”規(guī)劃的最后一年,我校必須完成“十五”的規(guī)劃,;要進行
5
年的規(guī)劃,同時要做
10
年的設想,,要圍繞“到
2011
年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進行規(guī)劃,,繪制好世界一流大學的藍圖。大多數院士認為,,在制定“十五”規(guī)劃,、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過程中,學科的交叉和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李恒德院士談到,,材料學科本身就是一個交叉的學科,沒有物理,、化學等,,就不可能有材料。它既是學科之間的橫向交叉,,現在又要變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fā)、生產的縱向交叉,。美國的有些大學從
60
年代起就建成了材料中心,,完全是為了學科的交叉而建立的,這樣的材料中心在美國的一些著名的大學里都有,。我們提倡學科的交叉,,學校里應該為交叉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鼓勵交叉;政策,、經費上給學科交叉一定的支持,。吳良鏞院士指出,現在是一個大科學時代,,科學需要整合,。他舉例說,現在的很多城市土建花的錢非常多,,但這些錢并不都是花在了地方上,,有些就缺乏綜合性學科高瞻遠矚的修養(yǎng),這就需要綜合的建設科學,,我們叫做人居環(huán)境的科學,。他說,我們要培養(yǎng)大學的土建方面的人才,,除了一般意義上的人才,,還要產生科學的帥才,這種人才必須有多方面的基礎,;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就不能駕馭復雜的局面。因此,,有必要進行交叉學科的發(fā)展,。金國藩院士指出,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非常重要,,因為學科建設必須符合時代的需要,。比如我校的光學,是非常強的,,好幾個系都有,,但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現在到了把它們組織起來地時候了,。他建議,,在我校組建一個光學與光電子學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要把所有清華的光學的力量組織起來,。金涌院士以化工行業(yè)的發(fā)展為例指出,,化工需要和化學進行密切結合,向微觀的方向發(fā)展,,同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納米技術等結合起來,,從更深層次微觀的角度出發(fā),,使化工新的技術能夠迅速產業(yè)化,。要把化工擴展到與化工相鄰的領域,凡是搞物流,、能流,、信息流之間交錯變化的學科都可以規(guī)劃起來,形成一個“過程工程”,,把化工的領域往深度和廣度推廣,。李家明院士指出,要做到學科交叉,,就要有許多配套的東西,。大家由衷而發(fā)談到學科交叉,但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我們都從事著很局部的事情,,整體之間無法達到最優(yōu)化的結合,這樣培養(yǎng)的人才可能達不到學術大師,,治國之士,,興業(yè)之才等等。對于學科在新時期的發(fā)展,,院士們也有自己的見解,。杜慶華院士指出,力學這樣的學科,,必須要有相當大的改變,,假如還是原來的樣子,就不能夠適應今后
50
年的要求,。在高品位的人才培養(yǎng)上,或者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力學本身是大有可為的,;但是,如果還抓住
20
,、
30
年代形成的一種方法,,在那兒培養(yǎng)人,是行不通的,。他說,,應用基礎科學在我校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必須克服我們有
50
年單科獨進的經驗,,以我為主的思想不適合整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汪家鼎院士談到,,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包括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教學方面,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要很好考慮,;要進行學科建設,,就要有一流的大師,一流的大師怎么樣既能進行科學研究,,又能給學生傳播國際上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學生,?科研方面,我們可以建立若干個中心,,這些中心是面向國家的發(fā)展,、我校的規(guī)劃而建立的。談到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張維院士指出,,我們要在一些具體的活動中反映出我們是“國際水平”,但單純提“國際水平”還不夠,,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清華大學是反映中國特色的大學,因為我國的教育
100
年以來基本上是向西方學習,,到了
21
世紀,,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體現出有中國特色,在我們清華大學應該體現中西文化結合的特點,。他說,,我們光是守著中國的老文化是不行的,只是一味地學習西方文化也不行,。在我們的規(guī)劃的指導思想上應該提出,,我們應該向有中國特色的中西文化結合的方向發(fā)展。具體地說,,我們的醫(yī)學院要體現中西醫(yī)結合,,我們的文學院要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李恒德院士談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定一些指標是可以的,但不能拿這些指標來捆住自己,。我們要研究一下,,我校現在有哪些東西已經達到一流了,?我們的招生是不是一流的,?世界上還有哪些大學有自己的核反應堆?不要等著
5
年,、
10
年的規(guī)劃,,現在就應該做起,。談到未來
5
到
10
年具體的規(guī)劃,張維院士說,,大西部開發(fā),,清華起什么作用?可不可以考慮在大西部設立清華大學的研究中心,?如果有能力的話,,最好一個在西北,一個在西南,,這樣就把我們的眼光引向了大西部,,通過這兩個中心在“十五”期間為西部開發(fā)做貢獻。他還說,,國家要抓農村的發(fā)展,,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是要發(fā)展城鎮(zhèn),學校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和城鎮(zhèn)的發(fā)展聯系起來開展工作,?為了促進統(tǒng)一,,我們能不能在
5
年甚至
10
年內和臺灣的新竹清華大學聯合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加強相互的了解,,并且使得臺灣的知識界了解我們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臺灣的情況,促進祖國統(tǒng)一,。沈德忠談到,,把清華大學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基地,這是很好的,。因為國家面臨的形勢是要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要落伍,我們要加強微電子的工作,,我們國家微電子的水平還很落后,,主要的芯片都是進口的。李惕锫院士指出,,原創(chuàng)性基礎研究,,對于學校甚至我們的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清華能產生若干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我們的原創(chuàng)性基礎研究就會得到世界的承認;如果在今后一段時間之內清華有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必須有一些前瞻性的措施,。我校校長王大中院士最后在講話中指出,培養(yǎng)人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學科建設是我們規(guī)劃的核心,,師資隊伍是我們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我們的保障。他說,,我們過去的學科面比較窄,,傳統(tǒng)的學科比較多,這更要加強新型學科,、交叉學科的發(fā)展力度,。今年下半年學校要重點地抓一下交叉學科的發(fā)展,對國內外的情況進行調研,,結合我校的基礎,,制定一個系統(tǒng)的方案,這也是我們“十五”規(guī)劃的一個核心內容,。王校長還指出,,我校的人才、師資隊伍遠遠不能適應世界一流大學的需求,;一流大學就要有一批一流的師資,,有國際著名的學者。要做到這一點,,要有一個大環(huán)境,,一個好的機制,待遇也要上去,。我們在師資隊伍上要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要吸引一些拔尖的人才。(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