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清華科技園陽光廳,。“啟迪杯”大學生原創(chuàng)劇本大賽在這里開幕。這是清華舉辦的眾多話劇活動中的一個側影,。
話劇之于清華,,一直有著獨特的意義,。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清華傳統(tǒng)”曾經引發(fā)廣泛討論。在清華園中,,話劇的火種歷經青年學子的代代傳承,,仍然歷久彌新,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1914年夏,,一場獨特的話劇《羅賓漢》在聞亭附近的叢林中上演。把話劇放到室外演出,,這在當時是個創(chuàng)舉,。它的編劇便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
洪深于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后在哈佛大學專修文學與戲劇,。他對話劇喜愛若狂,先后創(chuàng)作,、編譯了38部劇本,。
1928年,洪深率先倡議統(tǒng)一使用“話劇”這一稱謂,,并在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面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清華在建校之初,,每學期均按年級為單位開展戲劇比賽。1916年,,“游藝社”成立,,分演劇、音樂兩部,。1919年,,聞一多等人發(fā)起成立新劇社,開啟了清華學生話劇社團的肇端,。
1931年的校慶日,,中學女生鄭秀來到清華欣賞話劇《娜拉》。臺上出演的正是后來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曹禺,。這也成為兩人相識的開端,。1年后,鄭秀考入清華法律系,,與曹禺從相知到相戀,。
不久后,,在清華圖書館閱覽大廳的這張長桌邊,曹禺伏案疾書,,再由鄭秀用工整的字跡謄寫出來,。這便是中國話劇的開山之作《雷雨》。
清華堪稱是話劇的一方沃土,,從這里,,走出了一大批可堪載入史冊的劇作家、批評家,、翻譯家和學者,。1945級外文系校友、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自豪地說:要對戲劇進行學術上的研究,,就該去清華,。
2013年11月3日晚,清華新一代戲劇人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話劇《馬蘭花開》在上海亮相,,并最終領銜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jié)最高獎,。這部展現“兩彈元勛”鄧稼先英雄大愛的時代之作,贏得各界人士的普遍贊譽,。
歲月流轉,,薪火相傳。話劇作為清華百年文脈的重要源流,,不斷浸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的身心,。世間百態(tài)、家國情懷,,都始終在這小小的舞臺上演繹,,抒寫著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