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色短發(fā)、嗓音輕柔,、笑靨明媚,,初見許吉如,她就像包裹著她的柔柔軟軟的長毛衣一樣,,讓人覺得非常舒心,。我們約在桃李餐廳地下相見,她習慣性的早到了十分鐘,,手邊一杯杏仁茶,,徐徐講述著她與清華和哈佛的故事。
幾個月前,,許吉如發(fā)布在人人網上的一篇日志《哈佛大學本科生院春季學期交換感想》著實“火”了一把,,一萬多瀏覽量,一千多次轉載,,無不是因為這個清華大學法學院大四女孩文章中透露出的令人驚嘆的思辨與感悟,。她在來到清華之前就是名人,這個女孩擁有太多的榮譽與頭銜:東北亞地區(qū)英國議會制辯論賽冠軍,、世界英語演講比賽前六名,、“外研社”杯英語辯論賽最佳辯手、南京青奧會形象大使…而在被問到如何看待這些頭銜的時候,,許吉如最先想到的是對清華的感恩,。
“清華對我的塑造是決定性的。在高中時候,,我取得成績的原因或許是語言天分,,那么到了大學時,一定是因為清華教會我的道理,,”許吉如篤定地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大一的時候代表清華參加全國和世界的演講比賽時,,外文系的吳霞老師教會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演講,。演講最核心的部分是感染力——只有引起人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演講者才算真的成功。這都是我來清華之前并不能理解的道理,。”
許吉如曾在那篇知名的日志中將保送來清華和清華法學院當作自己人生最正確的兩個選擇,,在她看來,,法學院的明理樓帶給她的成長體現在諸多方面:院長王振民教授從不吝惜地把寶貴的學術機會交給本科生,許吉如在他的信任下擔任了許多學術會議的同聲傳譯,,不斷得到鍛煉,;本科階段的學術導師制度讓許吉如在交換時受益匪淺,她不僅從導師馮象老師身上學到在美國求學的經驗,,更學到面對陌生環(huán)境與壓力應該掌握的胸襟和氣度,,她說:“在哈佛時,清華響亮的名字和聲譽本身就讓我很有自信,,敢于展示自己,。”
在哈佛交換的日子里,,清華精神從未離許吉如遠去,。她接觸到很多其他國家的交換生:德國的學生很有商業(yè)頭腦,瑞士的學生心靈上更自由,,美國的學生和香港學生很像,,大學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強,他們身處的成熟商業(yè)社會使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有了三四十歲的思維,。許吉如真誠的笑著:“我看來,,清華很單純,她讓我保持二十歲的狀態(tà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