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鹽,、剪紙,、拔插吸管等在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在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完成這些動作也是輕而易舉,。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設計出能夠完成這些動作的機器人卻并非易事。
今年10月,,由計算機系孫富春教授帶領的學生團隊參加了在韓國大田舉行的國際頂級會議——第29屆國際智能機器人與系統(tǒng)大會的“機械手抓取與操作”競賽,。在這場比賽的三個任務“全自主任務”、“機械手操作任務”和“仿真任務”中,,他們分別獲得了兩個第一名,、一個第三名。而他們要挑戰(zhàn)的任務之中,,就包括了利用機械手插拔吸管,、抓取水果等任務。
為了參加比賽,,參賽團隊籌備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而在籌備期之前,他們所在的計算機系智能技術與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jīng)在機器人領域進行了長久的科學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按照最初的方案,,同學們將感知攝像頭放置在了機器人機械手臂上面,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機械臂在抓取東西時會因為自身運動會造成傳感圖像模糊,,這會直接降低機器人抓取物品的成功率,。于是,在孫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又嘗試將感知攝像頭放到機器人頭部位置,,并在之后兩個月的時間里不斷進行微調(diào)實驗。
“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必須一步一步來,,如果一個難題攻克不了就無法繼續(xù)往下進行,,所以大家都會注重合作。”在團隊成員,、計算機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楊超看來,,“團結(jié)一致”是這支包括了計算機系、物理系,、機械系等跨專業(yè),、跨年級的10名同學所組成團隊的最大特點。
臨近比賽時,,由于機器人的運輸手續(xù)過于繁瑣,,參賽團隊只好臨時決定在韓國向機器人代理商借用了一個新的機器人。為了保證這個新的機器人在比賽當天能夠順利地把程序運行起來,,參賽同學提前三天趕到韓國調(diào)試設備和程序,,每天都到比賽場地去實驗、調(diào)整,,忙碌到凌晨兩三點鐘才回去休息,。
“我們團隊里始終有一種一鼓作氣、不能松懈的勁頭,,所以準備很充分,,”令楊超印象深刻的是,“一同參加比賽的美國隊就是由于使用的新機器人沒有提前進行程序調(diào)試,,導致失敗,。”
最終,在兩天的激烈角逐中,,清華團隊在重點考察自主環(huán)境感知,、自主軌跡規(guī)劃和自主抓取策略等方面的全自主任務中獲得了冠軍,;在重點考察機械手機構設計的手持機械手操作任務中獲得季軍,,成為全體參賽隊中唯一獲得兩個任務獎項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