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對時代精神的思考和體現(xiàn),是對人文價值的繼承和維護,。在大學本科生的素質(zhì)教育中,,哲學思維的訓練對于提升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他們開闊知識視野,、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陶冶高尚情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2006年開始,,清華大學哲學系王曉朝、朱東華,、田薇三位老師開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西方哲學精神探源》課程,,通過講述西方古代哲學家豐富的思想和觀點,探討西方哲學精神的起源,,揭示西方民族的精神取向,,闡明西方民族思維方式的特征,幫助學生把握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從哲學,、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入手,按照“真,、善,、美、圣”四個維度來設計,,即:理性與科學精神,、倫理精神、美學精神和宗教精神,。他們給學生重點講解希臘哲學的流變過程及其思想內(nèi)涵,介紹柏拉圖、西塞羅,、奧古斯丁等思想家的理論體系,,揭示西方民族的精神取向,闡明西方民族思維方式的特征,。
這門課程最具特色的,,還是三位授課老師采取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針對數(shù)百人的課程容量和選修學生的多元知識背景,,王曉朝等三位老師帶著擔任助教的博士生,,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分解為“大講堂”和“小班導修課”,其中14次課堂講授完成基本教學任務,,5次導修課將學生分成20人的小班,,并提供教材之外的最具代表性的經(jīng)典著作,由教師和助教輔導大家閱讀討論,;同時,,教學全過程都利用清華大學網(wǎng)絡學堂和學生自主建設和維護的網(wǎng)絡社區(qū)進行線上輔導。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大班集中授課有助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共同感受哲學大課堂的氛圍和氣場,,主講教師精心備課,充滿激情地講好每一堂課,,課堂采用半圓形的階梯教室,,契合內(nèi)容主題,模擬古希臘劇場哲學家公眾演講形式,,教師隨時接受學生提問,,引導學生感受智慧實踐的風采;導修課則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舞臺和師生深度交流的平臺,,10名助教各自匹配40名左右的學生,,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得到針對性的引導;網(wǎng)絡社區(qū)則成了同學們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共享作業(yè),、碰撞觀點的空間。
《西方哲學精神探源》課程從開設起就受到同學們廣泛好評,。2010年本課程獲得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開設小班導修課的做法也在校內(nèi)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