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9月,,清華學校如往年一樣舉行秋季始業(yè)式——入學典禮。與以往不同,,這次參加始業(yè)式的學生中除了留美預備部的學生外,,還有新設大學部和研究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
在此之前,,清華一直是為接受庚款的學生專設的留美預備學校,。改辦大學的計劃最早由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周詒春于1916年提出,他主張擺脫對“西人所提供的學術刺激”的依賴,,實現(xiàn)學術獨立,申請呈送外交部不到一月即獲批準,。1925年,,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并成立國學研究院,,向完全大學過渡,。當年9月,清華招收大學普通科一年級學生132人,,實際報到93人,,即為清華大學歷史上的第一級學生。
相對于留美預備部的舊制生,大學部所招學生被稱為新制生,。按照當時的習慣,,新制生按入學年代的先后,依次被稱為第一級,、第二級……直到西南聯(lián)大時期入學的學生,,才改為按畢業(yè)年代稱“××××級”。
作為清華完全以培養(yǎng)本國人才為目的接收的第一批學生,,“清華第一級”人才濟濟,、名家輩出。文有中國最早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李健吾,、最早把毛澤東著作譯成英文的翻譯家許孟雄,;理有中科院學部委員周同慶、袁翰青,、夏堅白,、張大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淦昌也是清華大學第一級學生,。
1925年,,中國仍處在北洋政府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侵略的雙重黑暗之中。身處特殊歷史時期,,清華大學第一級學生多有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和使命感,、責任感。韋杰三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臨終猶言:“我心甚安,,但中國快要強起來呀!”如今,,在清華校河畔“三·一八”烈士墓址旁,,仍矗立著刻有他名字的大理石斷碑。王淦昌受命參加研制原子彈時鏗鏘有力地說:“我愿以身許國,!”施士元謝絕恩師居里夫人的挽留,,執(zhí)意回國任教,后來的中科院學部委員中有十幾名是他的學生,,其愛徒吳健雄更被譽為“美籍華裔的居里夫人”,。
清華第一級學生身負民族危難的十字架,懷抱“科學救國,、教育興國”之理想,;他們視學習為追求科學真理,頑強而不畏一切地走到底,,攀登學術高峰奮斗不止,。“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王淦昌近80歲轉(zhuǎn)向氟化氪激光聚變研究,,年屆90歲又關注防雷科技,,熱情支持激光引雷的基礎研究。
第一級學生有著很強的服務精神和團結能力,,對學校更是愛之甚篤而望之彌切,,積極參與清華初期的改革。他們自言:“語其內(nèi),,則清華生命之創(chuàng)新,,吾級應負重責;語其外,,則中國獨立教育之得失,,亦將取征于吾人。”
為學報國,,為人垂范,。作為清華學生的杰出代表和后人的光輝榜樣,清華第一級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屆屆相傳,、發(fā)揚光大,,成為清華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