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清華西門,自西向東走在清華路上的人們恐怕沒有幾人會想到要去北側的西院看一看,。那是一片寧靜的地方,原始的平房掩映在不高的柏樹下,,似乎與清華整體的現(xiàn)代化氣質風格迥異,。然而,這些平凡的小屋中,,有一所卻因為吳晗的居住被賦予了不平凡的意義,。
吳晗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于1931年考入清華歷史系,,1934年畢業(yè)留校任教??箲?zhàn)爆發(fā)后,,他先后任云南大學、西南聯(lián)大教授,,并開始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西南聯(lián)大結束,吳晗返回北平繼續(xù)在清華歷史系講授中國通史,,不久,,他被分配到清華園西院12號居住。
“分到的這所住房并不算好,,但比較寬敞,,又是獨門獨院,院子也不小,,面對一片樹林,。三間正房鋪著地板,,旁邊有盥洗室、廚房,,還有兩間西房,。這與昆明相比,已是天淵之別了,。”吳晗很喜歡這所房子,。西院12號不僅是吳晗一家的棲身之所,還是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無數(shù)進步青年精神的寄托,。中共地下黨,、民主青年同盟等組織常在西院12號聚會。除了清華的同學,,燕京,、北大的同學也常來,屋子里坐不下,,就坐在院子里,,實在沒處坐,青年們就直接坐在地板上,,照樣暢談當前斗爭形勢,,激濁揚清、揮斥方遒,。
“就在這所房子里,,我度過兩年多黑暗的歲月。盡管外面是黑的,,這所房子里卻經(jīng)常有明朗的笑聲,,熱烈的爭論……有許多次運動的宣言、聲明,、通電等等,,是在這所房子里起草的……”在《清華雜憶》中,吳晗這樣回憶道,。
進步青年們在西院12號組織了讀書會,,吳晗曾多次為其演講。此時他擔任了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通識學社”的導師,,常常在讀書會上分享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體會,引導大家提高學習革命理論的興趣,。在白色恐怖的威脅下,,西院12號還是許多革命同志的避難所。以這所房子為起點,,吳晗等人幫助一批批青年通過封鎖線,、到達解放區(qū),,為解放區(qū)輸送了大量人才。他還以革命思想影響,、團結了一批教授,,使越來越多的教授與中國共產(chǎn)黨接近。他們經(jīng)常在西院12號討論至深夜,,共同迎接新中國的曙光,。
1948年,吳晗被列入國民黨“剿總”黑名單,,不得已離開清華奔赴解放區(qū),。次年3月,他再次回到清華,,為新時期清華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過去了,,西院12號早已不復當年的熱烈與激情,,爭論聲已不在,只有聲聲鳥鳴與隱隱約約的汽車鳴笛聲,。但是,,它與近春園紅色花崗巖雕刻的吳晗塑像、以及鄧小平題寫的“晗亭”二字一起,,見證了吳晗由學者,、民主戰(zhàn)士成長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人生歷程。
注:本文根據(jù)“清華史苑”專欄文章《含笑遙望著遠方——吳晗故居》(原載于2007年10月9日清華新聞網(wǎng))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