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俗語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白露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被認為是秋茶中最好的茶品,。經(jīng)歷過一個酷熱的夏季,,茶樹會在白露前后進入生長佳期。白露茶不似不經(jīng)泡的春茶那般嬌嫩,,也褪去了夏茶的苦味和生澀,,反而在時光的氤氳里留下了甘醇的回味。這讓人想起清華新生們又愛又恨的軍訓,,他們或經(jīng)歷大雨,,或頂著艷陽,褪去嬌氣和浮躁,,在酷暑逝去的時節(jié)里迎來正式的大學階段,。
在這個節(jié)氣前后,天氣漸漸轉(zhuǎn)涼,,秋的意味也綴在了清晨的葉片上——植物開始凝結(jié)晶瑩的晨露,。中國人對于露水的喜愛和推崇由來已久。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上說,,露水“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白露這天,,舊時的人們除了收集露水煎茶,,還要釀“白露米酒”,,以這個節(jié)氣釀出的米酒最為醇香清澈。“祝融解炎轡,,蓐收起涼駕。高風催節(jié)變,,凝露督物化,。“蓐收”是古時人們供奉的秋神,他“執(zhí)矩而治秋”,,人們用收獲的糧食,、瓜果,連同米酒一起供奉,,感謝他給予的好收成,,同時祈祝來年五谷豐登。這種隨四時變化祭祀“天神”的儀式背后,,實則寄托著對于新的一輪耕耘與收獲的期待,。
長夏已盡,秋日盤點收獲,,也是為來年積蓄能量的開始,。“泮”在春秋時期成為學校的代名詞,源于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筑起了最早的學宮——泮宮,,而先圣孔子常帶弟子游泮,。古語說的“入泮宮,出府學,,上青云路”中,,“入泮宮”指的就是考中秀才的學子們的入學典禮,經(jīng)過泮橋入宮祭拜孔子的過程被稱為“入泮”,,也是整個典禮中的最重要一環(huán),,它意味著學生們真正進入了向往的學府,入了師門,。從古時秋日的祭孔入泮,,到現(xiàn)代每年秋日伊始的新學期,從古至今,,秋日一直都是最好的向?qū)W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