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的演示實驗,、豐富的工程案例、深入淺出的講解……在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威一舉拿下工科組一等獎,。
5個多月的準備,、20講完整的教學設計、49次的集中培訓……這些努力在青教賽賽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但談到這些數(shù)字時,,李威并不輕松,這背后沉甸甸的付出或許只有他和他的指導教師團隊才能深切體會,。
團隊有具有豐富青教賽指導經(jīng)驗的航院退休教授薛克宗,,以及擁有多年一線教學經(jīng)驗的化學系原系主任薛芳渝兩位資深教授“坐鎮(zhèn)”,。另外,土木系和建管系在促進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和參加教學比賽方面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了很好的傳幫帶和示范機制,。參加過北京市青教賽并均獲得一等獎的土木系兩位教授馮鵬、施剛,,和兩位資深教授一起,,共同組成了李威的“教練團”。“在教練團隊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清華精神的洗禮,。”李威說。
李威的參賽課程是“現(xiàn)代工程結構抗火”,。備賽期間,,從課程設計到幻燈片制作再到演示道具,都經(jīng)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授課用的幻燈片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平時備課不會花這么多時間去考慮幻燈片的設計,也不會有這么多不同學科的專家?guī)臀乙黄鹂紤],。哪些內容筆要重一點,,哪些環(huán)節(jié)墨要淡一點,老師們給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每一節(jié)的課程講稿也是逐字逐句地研究敲定的,。”李威說。據(jù)薛克宗介紹,,參賽課程70%的內容都是李威重新搜集材料,,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補充拓展,而這只是最后呈現(xiàn)在課堂上的內容,,李威準備的所有資料是這些的好幾倍,。
“教學,你好好做了,,就會收獲動人的情感,,這是一種精神享受。”薛克宗說,。教學的種子,,就這樣在一代代清華教師中播撒、結果,,生生不息,。
“清華‘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之前于我而言,只是一個高屋建瓴的概念,而通過比賽我才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引領性的教學理念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我的這門參賽課程正是靠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這三者建構起來的,,于是我贏了,。”說起課程的教學理念,李威感觸頗深,。為了將“三位一體”的理念內化到這門課的具體設計中去,,李威及其指導教師團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專業(yè)課的講解容易陷入多講規(guī)范結果而少講甚至不講科學道理的誤區(qū),。李威十分重視實驗觀察對于解決學生認識盲區(qū)中的作用,,他用親自設計、制作的教學實驗來引導學生認識結構抗火問題的物理性質,。”薛克宗介紹道,。
李威坦言,這門課因為涉及多個學科且技術較為前沿,,因此學習的難度較大。而在比賽中,,李威并沒有為了授課效果而降低課程難度,。“我們可以用創(chuàng)新的形式把復雜的原理表達得更通俗,但是課程內容和難度絕對不能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降低,。無論是平時教學還是參加比賽,,都要用清華的標準去做。”
在平時教學中,,李威一直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現(xiàn)場實地調研,深化學生對工程結構火災安全的理解,。李威的學生,、土木工程系2018級博士生程玉鋒在本科階段就上過他講授的“結構火災安全及其對策”課程。“李老師有一次講到建筑中的防火分區(qū)和防火設施,。我們當時在新水利館上課,,李老師特地帶我們在新水利館轉了一圈,實地了解相關的設計,。”
在同學們的印象里,,不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李老師對自己和學生從來都是高標準,、嚴要求,。“每次上課他總會提前一些時間到教室準備,比我們到得都早。”程玉峰說,。
“教學和科研是我的本職工作,,一個傳授知識,一個創(chuàng)造知識,,沒有什么比這更讓我興奮的事了,。”李威說。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李威像一位朝圣者,將教學作為一生的事業(yè),,深耕不輟,,虔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