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淅淅瀝瀝的雨落下,,嫩綠的芽兒便開始從枯黃的樹枝中冒出來,已是春天,。因雨變得明凈的空氣,,聞起來都充滿著生機。與同伴于玉淵潭公園郊游,,尋訪姹紫嫣紅的櫻花,,返程路過一家小店,我突然看見屋里懸掛著的紅色燈籠,,恍然想到原來再過幾日,,便是清明,。
清明,,既是個節(jié)氣,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會去祭祖掃墓,悼念故人,。這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此外,,插柳,、植樹、蹴鞠,、蕩秋千……中國各地清明節(jié)的習俗各不相同,。我印象中的清明節(jié),是奶奶做的青團的清甜甘香味道,。
青團,,是一種用清明時節(jié)的野菜的汁水和著糯米蒸制的綠色糕點,有些地方也叫“艾團”或“艾粑”,,或許是其中要放艾草的緣故吧,。我從沒搞清奶奶做的青團究竟有些什么不知名的野菜,總之在奶奶一道道工序繁復制作的時候,,小時的我只關(guān)注青團出鍋的那一刻,。
出鍋的青團散發(fā)著濃濃的清香,,是的,這種香氣不是那種醉人的馥郁,,但就像春天一樣悄悄的,、卻不可忽略,像一個調(diào)皮的小姑娘在不斷撓你的癢癢,。這時,,奶奶會帶著我去爺爺?shù)膲炃埃谝粧g抔泥土堆起來的土堆上插上一個大紅色的紙燈籠,,把裝著幾個青團的瓷碗放在墳前,,并和那頭的爺爺念叨這一年的家中境況。隨著年齡的增大,,我也越來越明了老人口中的家長里短所包含的深意,。
奶奶做青團時很認真,揉面粉時她常常忙得手忙腳亂,。我問她為什么不慢點,,她一邊將面團從拇指于食指間擠出一個小團一邊說:“趁熱及時‘捉’,不然做出來的團就不好吃,。”吃青團時,,奶奶也會叮囑我“趁熱吃完,不然不新鮮”,。我一直搞不懂奶奶所說“及時捉”的含義,,去年春天恰巧去嘉興旅游,在一家街邊小店吃青團,,一時興起詢問店主,,老板笑呵呵的說:“如果不趁熱揉,青團會不那么黏滑,,上面會有顆粒,,影響口感。”原來,,老人總會基于豐富的經(jīng)驗,,給我們關(guān)于時間最中肯的建議,或許不止是吃青團,,還有人生的很多事情,。
以前我常常想,清明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節(jié)日,,有太多祭掃緬懷的傷痛,,人們也會踏青、郊游,,各種習俗活動又帶來歡聲笑語,。這種悲痛與歡樂夾雜,,難道不矛盾嗎?現(xiàn)在回想奶奶去“看望”爺爺時的場景,,品味奶奶叮囑我“及時捉,、趁熱吃”的話語,我突然感覺到,,清明被安排于春天的含義,。無論是熱騰騰的青團,還是鮮活的生命,,凡事總有其最佳狀態(tài),。時間縱使長流,我們每個人終究會有盡頭,。日子其實是在“及時捉”中追尋短暫的熱烈,,在“趁熱吃”里留下口中綿長的清香。在萬物最蓬勃的時候追思逝者,,也讓生者體味生機和朝氣,,不忘把握現(xiàn)在。我想,,這或許是清明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