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至8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紅燭頌”為題舉辦聞一多,、聞立鵬藝術作品展。展出以黑,、灰,、紅為主要色調(diào),,黑和灰象征了那個充滿硝煙的時代,,而醒目的紅則映照出聞一多先生精彩的革命人生,和他杰出的文藝作品,。
聞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進入清華學校,1922年畢業(yè)留美專攻美術,,1925年歸國,。水木清華,鐘靈毓秀,。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一直是清華的鮮明特色,,而聞一多先生則是這兩樣傳統(tǒng)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學者,、民主革命戰(zhàn)士,,也是一位詩人,一位畫家,。他一生滋養(yǎng)于文學和藝術之間,,留下大量的作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藝術不僅塑造了聞一多先生偉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對子女的教育中,。受家庭影響,聞一多的小兒子聞立鵬從小喜好文藝,,很早便注意到繪畫藝術的真諦不在描摹自然,,而在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他的作品很多聚焦自然,,而他一生的經(jīng)歷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新的風韻,。后來,聞立鵬成長為中國著名油畫家,。
“紅燭頌”取的是聞一多詩集《紅燭》與聞立鵬畫作《紅燭頌》之名,。《紅燭》是聞一多第一部詩集,,并成為了聞一多全部詩歌美學追求的縮影,。《紅燭頌》則是對父親聞一多深切懷念,,強調(diào)了紅燭創(chuàng)造光明的燃燒,,用畫筆描繪出父親崇高而親切的形象。
《紅燭》的封面由聞一多親手繪制,,白色的底色配以紅色楷書字體,,樸素大方,沒有矯飾的痕跡。他認為封面設計“ 須合藝術底法義——為條理(order),、配稱(proportion),、調(diào)和(harmony)等。須與本書內(nèi)容有連屬的或象征的意義,。不宜過于繁縟,。”
“我希望的是做一個藝術的宣道者,,不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在那個多災多難的時代,,聞一多用他的速寫作品,,描摹下行道途中的民生百態(tài)。三十九歲那年,,在他徒步前往昆明途中,他目睹百姓疾苦,,觸動思緒,,沿途繪速寫三十六余幅,其中包括了《重安前十里》和《重安江鏈子橋》,。
早在1927年起,,他已迷戀篆刻。作品展“篆刻”單元展出聞一多先生親手鈐蓋的印譜5冊,,自用印3枚,,為朱自清、華羅庚,、孫毓棠,、馮友蘭等好友所治印章5枚,從中不僅可窺聞先生篆刻藝術之神采,,亦可感受聞先生的風骨與詼諧,。
聞一多先生的一生,有過半的時間都與清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今天,,清華大學檔案館中仍保存著一批重要檔案和珍貴照片,其中42幀珍貴的歷史照片,,定格了聞一多從1912年求學清華園到1946年慘烈犧牲所經(jīng)歷的生活實態(tài)與重要時刻,,有初來的青澀懵懂,有笑傲同儕的才華與干練,,亦有輾轉(zhuǎn)昆明的剛毅和執(zhí)著,。
1920年,聞一多與浦薛鳳、梁思成等人取用繆斯女神的音譯,,創(chuàng)立了詞匯“美司斯”,。在《美司斯宣言》中,他們深信“人類底進化是由物質(zhì)至于精神……生命底藝化便是生命達到高深醇美底鵠的底唯一方法”,。于是他用一生追求和踐行這一理想,。
聞立鵬曾言,自從學畫的那天起,,就盼著用畫筆描繪父親崇高而親切的形象,。他的《紅燭頌》是一幅巨型噴繪,也是其父親的肖像畫,,整幅畫作的底色為紅,,細看則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微小的紅色蠟燭,周圍是整片的紅色火焰,,一如聞一多先生短暫而熱烈的一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紅燭燃燒成灰,,然后放出光明,聞一多稱其為“摻雜著傷心之淚的創(chuàng)造光明的燃燒”,,而聞立鵬在《紅燭頌》中則省去了“傷心之淚”——紅燭創(chuàng)造光明的燃燒,,那是藝術追求的壯美與崇高。